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读后感

时间:2022-06-24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读后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5篇

【篇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一)

是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又是她,给我们留下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她,就是一百年以来人们都难以忘怀的居里夫人。

在这篇课文里,居里夫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原因并不是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也不是她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不移。我越来越钦佩她,钦佩她刚毅坚强性格,钦佩她视名利如粪土的淡泊精神,钦佩她远大而执着的追求,她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科学历史上的发现,更是一种顽强的信念。

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非常艰辛,生活条件也很不好。从她的衣裙上、双手上酸碱的点点烧痕中就可以看出,提炼镭危险重重,也非常困难。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到了最后,成功提炼出了0.1克的镭。这小小的一块镭,承载着多少的梦想与希望呀!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享受这0.1克镭带给她的财富,而是把它捐献到了别的地方,她里的生活依然如故,但是更加激进了她对科学的热爱。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二)

她,是个坚定的女学者;
她,是个刚毅的女学者;
她,是个坚强的女学者。

居里夫人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在她呕心沥血研究出镭之后,并没有将它纳入专利,而是捐出来在医院救治更多的病人。她虽然很贫穷,但是她根本没有打放射性元素镭的主意,并没有想把镭占为己有,而是为了研究出镭之后救治病人,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

居里夫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么重大的发现她都大公无私的捐了出来。我有时给班里同学借书都不愿意,因为他们一借就换来换去,当我问到这一位同学还书时,书已经出现在另一位同学手中。书回来时已经伤痕累累,我会很心疼的。但比起居里夫人,我突然觉得我的付出微不足道。那么重大的发现居里夫人可以心甘情愿的捐出去,而我只是借给同学看一下我的书我都不太情愿,我太自私了。

居里夫人是一块里程碑,她人引领人们学到更多好的东西,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跨越百年美丽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老师与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叫作《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课文,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不禁对居里夫妇的敬佩由然而生,深有其感。

居里夫人她非常坚强,她视名如粪土,视钱财如粪土,她觉得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她活着是为了别人能幸福,她身为一名科学家,获得过许多奖项,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顶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心情地享受,但她没有被盛名宠坏,把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奖项全一分不剩地捐给了慈善机构,她博大的胸怀令我震憾,她们这一种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成份,她与我相比,我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她却是一位为别人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从今天起我要以好为傍样,无论在学习方面、吃苦方面、舍己为人方面等都要向这们伟人学习,不仅是我,所有的小学生都应该以她为傍样,在心中树立好了一个傍样,才能好好学习。居里夫人不畏艰险,不畏危险交自身投入到为科研研究中,她一生获得过许多奖项,可她并没有炫耀,也没有张狂,而是一如既往地搞科研工作,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世界着名人物中,马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从他说得这句话,我深深得体会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好品质。

从今天起,从此时此刻起,我要向居里夫人学习她的种种令我学习的优点,取长补短,做一名像居里夫人一样的人。

【篇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体会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体会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学习理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群团组织为党做群众工作,根本职责就在于为党和国家事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担负起这一神圣职责,群团组织就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切实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群团组织的主要工作任务,这就是:团结动员群众围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引导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发挥作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共青团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聚焦共青团工作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和面临的“两大战略性课题”,全面推进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加强改革创新,强化从严治团,开创青年群众工作新局面。


习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群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必须充分肯定,同时必须注重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使我清楚地明白习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群团组织也非常关心我们青年群体,身为基层团成员的我们一定要坚决拥护党的纲领,积极宣传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我们也要坚信我们青年一代对国家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身为团员干部的我们,一定要牢记自己是青年团员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是应带领广大青年村民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让村中的青年们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并在村中掀起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热潮。



当前我村正在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村庄,身为团干部的我要带领广大青年村民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牢记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成为生态文明村庄的建设者和村庄环境保护的监督者,集全村青年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才智、献计纳策。




5

【篇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百年孤单》读后感

百年孤单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欢孤单寂寞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历: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交流,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单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疑心自己是否有勇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单从每一个字里显露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天还清晰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单,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哀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单,外表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实际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可惜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逃避孤单,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单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马上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最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最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勇气再看的禁区啊。
算不上读后感,只是你的发问让我又回到了过去岁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怀罢了。

【篇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百年蒙恩的见证》读后感-读后感

被红卫兵斗争苦待。教会的肢体在街上遇见她也躲避。在国外的亲人埋怨她写书连累丈夫和儿女。在这样的逆境下,她思念神的大爱,想念基督和十字架,内心便充满主所赐的喜乐和平安。

在1971年7,15-11,15日,她被拘留4个月,原因是要问她与舅妈何香凝及表弟廖承志的关系。她说:在这些日子里,我没有虚度,我饱尝主恩的滋味,虽苦也甜。她用爱心勉励同被拘留的女青年走正路,作正经事,不再男女关系。得到这些女青年的尊敬。

2,黄姊妹是与主联合、奉献自己、多结果子的信徒。她小学毕业后15岁时,进入香港一家天主教的意大利英语学校,读了7年。她看到几位老师是意大利贵族的女儿,她们被基督的大爱所吸引,甘愿舍弃世上的荣华富贵,进入修道院,专心以祈祷、传福音、培育人才为事业。有的修女不怕艰苦,也不以性命为念,进入院服务。使她信主和爱主的心同时增长。1934年,她参加了宋尚节在广州的培灵会,灵性得到造就和复兴。

抗日战争期间,她和丈夫在澳门,胜利后回到广州,在家里都有聚会,又参加教会的侍奉。教主日学和讲道。1947年后,得桑安柱和计志文牧师的帮助,在香港出版了她的的一本书《雅歌--灵命之库》。1964年在香港出版了《乳香》,是讲解《约伯记》的讲稿。1990年通过汪维藩教授的帮助,在南京出版了《蒙恩的见证》,已出版发行40万册。而2006年出版的《百年蒙恩的见证》是前书的第4版,增订版。得蒋佩芬老师的帮助,在南京还出版了《雅歌的默想》《在基督里》两本书。在1984年以后直到2007年,她不仅在广州的几个礼拜堂讲道,还到广东省各地市礼拜堂讲道,带培灵会,传福音,在培训班上课。

她带领婆家和娘家的许多亲人(包括长辈、平辈和晚辈)信主,切切为他们祷告。真是上帝的恩典。

3,黄姊妹是位大有祷告[2]

能力的人,凡事谢恩。神悦纳并且应允她的祷告,使人灵魂得救,病得医治。但是她也是明白和顺服神旨意的人,在1936年,当她7岁的大女儿因患脑膜炎去世时,她认识到人生在世,不过是客旅,天家才是我们永久的家。

4,黄姊妹能够高龄长寿,站立得稳为主做见证,完完全全是上帝的恩典。她30多岁就有心脏病,心肌劳损,主动脉硬化,供血不足。1984年80岁时一个月内开刀两次,切除胆囊。她曾跌倒5次,都能康复无恙。

5,黄姊妹的婚姻是父母之命,但她祷告神,赐给了她一位三代都是基督徒的丈夫。结婚以后50多年,从来没有争吵过一次。她的二女儿也是如此。她一生不求富贵,认为得着基督,就得着一切。

我们为黄雪芬老姊妹的见证所感动,为她感恩,赞美上帝。我们也要见贤思齐,见到自己的不足,在灵性上操练自己,活出基督的生命来。

【篇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化史。今日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这本书的相关读后感。以供参考。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1

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内容似真似假,让人难以琢磨,这种类型作品给你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但是其主题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贯穿始终,意义深刻。马孔多这个地区从兴盛到败落同样衬托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变迁。最终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灭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说在最终说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其次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暗含了马尔克斯的美妙愿景,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小说整体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个经验百年孤独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伤。



小说人物各有特色,这个家族的人纵使性格迥异,但感觉都有一种孤独的特质。但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家族每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种特质,最为典型的便是奥雷里亚诺其次通过大摆宴席来摆脱孤独的困扰,但随着马孔多的动乱,灾难的侵蚀,家族的没落,他的抗争也宣告了失败。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个特殊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拥有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这个家族中也显得那么一般,与其谈论说我喜爱哪个人物,倒不如说我更着迷于这个家族。



小说通过对马孔多百年变迁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华与苦难。但时间在拉丁美洲却像是停滞的,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作品中相像的活动、相像的命运,都诉说着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同时,孤僻、封闭、新奇、贫困与抗争明显也是小说始终围绕的点,也是拉丁美洲那个时代人们的特点。一群封闭的土著人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与外来文化形成反差,使得当地人变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这些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殖民者的掠夺和破坏也强行变更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众不行避开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小说的最终一句我觉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百年孤独承载的不是一个有着与生俱来孤独特质的家族的兴衰,而是这个家族经过了各种努力却依旧败倒的无奈与彷徨带来的孤独与无助。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2

孤独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孤独是汪洋中的一叶孤舟。



读《百年孤独》时,脑海中不禁出现如上的语句,我不知这个比方是否贴切。



孤独,淡定于清冷,坚守于流俗,正如冰山上的雪莲,在无穷无尽的冰雪世界里,一切都因寒冷而无影无踪,只有它给雪原带来一丝朝气的暖意。它不畏寒冷,独守清冷,在自己独垦的心中,透过窗,遥望翱翔的雄鹰。



孤独,担心于黑暗,无奈于空虚,如一叶扁舟,在无垠的沧海飘摇,灯塔的光线早已远去,甚至连海鸥的影子也寻不着,海浪击打着船舷,犹如拍打着驾船者的心脏,躁动地咚咚作响,抛到浪尖见不到阳光,跌入低谷见不到月亮,在恐慌中任洋流肆意摆布。



这样的诠释或许过于虚无,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还可以这样说:一位老者微眯双眼,袖着双手,坐在安乐椅上晒太阳,那叫孤独;一个俗人在灯红酒绿后唉声叹气,在繁华落尽后坐立担心,那叫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是安享天伦的无求,是哲人的栖息地;孤独是一种状态,是欲壑难平常的躁动,是浑噩者的家乡。尽管两者有时让人分不清彼此,但孤独者不肯定孤独,孤独者肯定孤独。



曹操一生是孤独的,他不仅身处高位,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感叹,而且有着时人对他极度的不理解。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成一世之雄,他何来孤独?世人认为曹操是装腔作势,他只能在孤独中守着自己的初衷。他在《让县明本志令》中陈明心迹,陈述自己忠心报国,决无称帝之急,以除世人之误。再看千家诗中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啊,夫在辽西戎边,妻独守空房,一份孤独酿成一腔孤独,以致思念成灾,孤独成怨。这真是孤独催生豪杰,孤独产生怨妇。



其实孤独和孤独都与苦痛为伴,只不过苦痛是孤独的过客,孤独却与苦痛长相厮守。孤独来临时,人要与孤独抗争,在孤独中求得一份独我,从而享受孤独,若孤独不能排遣,孤独就像黑夜席卷而来。没有人能让你孤独,只有当你将自己的一切生命,都堆在别人的架子,当架子散了,你的孤独便散落如一地鸡毛。



当然,孤独也是相对的。《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念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让中国作家推崇不已,纷纷仿照,可作者因盗版问题,不许在中国发行,让《百年孤独》在中国孤独了20多年,如今又在中国出版,可见《百年孤独》终究没有孤独。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3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爱孤独孤独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验: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沟通,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全部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志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情愿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日还清楚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伤,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伤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冷眼旁观的,事实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惋惜这是一个恒久无法实现的梦!今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躲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顺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密密层层,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立刻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最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最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志气再看的禁区啊。



算不上读后感,只是你的提问让我又回到了过去岁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怀罢了。



关于《百年孤独》读后感4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着何物,或许是精神,或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无法幸免。或许这个世界赐予人类的的一生必需背负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随形的孤独。从这一点上来看,无人不孤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停留在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与多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群体中。灵魂、内在、却是活在独自、只有的世界里,精神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思想能与外界共享、沟通,可灵魂必需得到独立的思索才能得以更高层次的深化。



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精神的与独立。外表接受阳光,内心处以宁静、幽深的黑暗;
外界流经时间岁月,内心
的自我则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恒的时间。在此间隙,肉体与表面光滑无损,思想与灵魂历千锤经百炼、在多数思索疑问中打磨淬火、最终到达片刻的成熟。



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见地。成熟与不成熟,界限特别模糊,无所谓何谓正确,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说明获得不同的支持。本无善恶,取人性命,报以恶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为十恶不赦之人?杀人者无心、有心;
失手、蓄谋,各样状况交织,以何为标准、准则?有信仰与有无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天翻地覆之改变,若以对方为正确,岂不是杀人至于无形,否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的的意义,倒比扼杀了这人的性命更加残忍。学习有各种方法,以为融会贯穿,并不需反复询问学问深浅。分数可衡量某个时期的付出,却得不出此人品德、才智的丰富程度,为蚁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时,才为体现分数考试价值之时。学问永无止境,断章取义、以小断大、舍远贪近、求分弃才需改进。



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人生观与原则。



自认为,温婉的细涓长流的为最满意不过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志向生活,简洁而又难得。书本,单人,细笔,空房独处一下午。房外倾泻阳光,房内静聆阅书,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独处的快感。刹那间,能听见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灵的深处,身体里,灵魂在亘古长久的孤独中永恒的巨大的轰鸣。



我的生活看法,也便是独立且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无论是面对过去,现在,或是将来。






推荐访问:读后感 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 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读后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读后感 党的百年奋斗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