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05 16: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完整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3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篇1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变迁

国贸11(2),2111104026,钱静

摘 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建国以来到现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每个阶段都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变迁之后,逐渐的形成了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本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确立的基本依据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本经济制度 变迁 基本依据 重要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同时也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基本性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代替。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变迁

1、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形成基本经济制度雏形。新中国在成立以后,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 年,党的十一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

2、第二阶段(1987年-1997年)。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国企的改革确立了新的方向,使我国的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着市场经济逐步的开始转化,并且相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原本的规模比较大的国企逐渐转换为现代化的股份制的形式或者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国企开始逐渐的转化为私人经营或者是集体经营。私营经济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展现出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到党的十三大,已经正式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一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逐步开始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第三阶段(1997-至今)。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在政策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布局由此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公有制经济在很多领域逐渐的退出,或者是转化为其它所有制经济,只有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关键的领域仍然由国有经济把持[3]。

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4]。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把所有制看作生产关系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构成各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制度区分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之间在生产劳动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谁掌握生产资料;
第二,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地位;
第三,最后获得劳动产品应该如何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直接关系到生产资料的归属,谁具有生产资料,谁就能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的地位。那么产生的劳动产品也就他的意愿进行分配,最终社会生产的目的就决定了。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4]。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第一,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贫困人口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人均GDP不高;
第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
一部分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存在。第三,某些生产部门的特殊性,消费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就业的压力大等因素,也使得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难以包揽一切,从而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5]。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提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以公有制为基础,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决定的;
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的;
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积累建设基金,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迅速发展,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这种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6]。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

1、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人类长期探索、比较之后筛选出的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学的全部问题可以简化为两大基本问题,即生产与分配。生产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增加物质财富总量,分配则解决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物质财富。

迄今为止,人类曾经发明使用过四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掠夺经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7]。掠夺经济显然是非理性、非生产性的,它是对既有财富的重新分配,不增加财富总量,自然不能为人类理性接受;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率、不经济的,所以人类目前所能选择的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市场经济,这是规律的内在要求,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明确阐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需要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有制使社会创造的产品的所有权归属不同的人,社会分工又导致一个人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于是人们不得不借助市场交换来互通有无。所以,只要采纳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就必须承认多种所有制或者产权的多元化。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总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保障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各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制的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8]。中国虽然卷入了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相对说来,还是比较轻的。这与中国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有关。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也容许资本主义因素存在。中国容许市场化、私有化的发展,不是很彻底,还有一些保留;
在关键重要领域保持了相当强大的国有实力;
近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大大增强了国家控制的财政金融资金实力,包括保持大量外汇存底等;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保持了国家计划调控的余地,如继续编制执行年度计划,五年、十年中长期规划,保留发改委这样庞大的计划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周叔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三个有利于”标准[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1-12.

[2] 雷国俊. 简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发展方向[J]. 现代商业,2011,(3):169

[3]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4] 刘世军, 权衡.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3):10-15.

[5] 周新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兼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若干认识问题[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2):5-11.

[6] 曾庆泽.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丰体— 兼评“私有化”[J]. 南方经济,1990,(1):1-2.

[7] 付敬东. 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公有制、私有制的关系重构[J]. 商业文化,2011,(3):278-279.

[8] 史瑞君. 坚持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保障[J]. 传承,2011,(3):52-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同志,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郑重而鲜明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民就一直在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结果都失败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直到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内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复兴大国崛起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和选择的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一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二是首次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整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是首次明确提出了高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由二者共同构成的“一面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的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共同理想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成熟,体现了我们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一贯性,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党的十七大明确宣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事业的根本标志、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是新时期30年来客观的历史结论,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的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够紧紧的联结在一起,中国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辉煌,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而这一切,又将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最根本的是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在新时期伊始的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他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0年1月,他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一样,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这就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段表述,文字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它科学的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我们要从以下5个方面予以把握:

第一,党的领导是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道路。党的领导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客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基本国情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面对的基本国情,我们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一点都不能离开这个国情,过去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真正地认识中国的国情,离开了搞社会主义的这个现实的基础,而相反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就在于它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从这个实际出发。

第三,经济建设是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第四,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支撑我们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四根支柱。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和政治基础,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必须具备的根本政治保障。如果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或者四项基本原则得不好,我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政治意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中站稳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总的目的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础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火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沿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大幅度攀升,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和扩大。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怎样沿着这条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当前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指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保障,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思上 ,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注意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聚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争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担心、最直接、最显示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理的发展阶段,也是改革开放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社会、小康之家小康状态等重要。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过要求。经过全党全国人民3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 ,一个能够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指挥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化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认识,并始终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包含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界定了我国显示社会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的根本性问题。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实际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正确界定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并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小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直到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连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进到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争议,体现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这一精髓,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活的运用。它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根本,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党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中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认识,都是以坚持这一精髓为基础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时间,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带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奉贤等严峻考验面前,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重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注意时常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重要论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不断发展的根本严禁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变化,时代在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探求发展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创造出新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持续不断地想前推进。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如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也必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想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竟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联系极其密切,我们不可能封闭起来孤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外部世界,在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和频繁交往中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广泛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文明成果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今后,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和世界各国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具有更加开放的性质,建立在这种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将具有更加开放的特点。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棉队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才能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心得篇3

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未尘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ISSN:1674-1528年:2008卷:000期:006页码:P.28-28页数:1中图分类:E正文语种:CHI
摘要: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