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合集)

时间:2022-07-07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合集),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合集)

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5篇)

目录

◆.包头市总工会改革开放40年工作综述

◆.郴州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改革开放40年白银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怀化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包头市总工会改革开放40年工作综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赢得了人民富足、国家强盛,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改革开放的践行者,40年来,包头市总工会带领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各族职工群众,牢记使命、改革创新,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40年始终牢记绝对忠诚党的事业的政治责任

从1978年召开全市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市委第一书记赵军同志参加并讲话到2018年召开包头工匠命名表彰大会,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张院忠同志参加并讲话;
从1979年中共包头市委印发《关于当前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报告》到2017年中共包头市委印发《包头市总工会改革方案》;
从1979年中共包头市委印发《关于企事业单位拨交工会经费的报告》到2016年全面实行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财政统一划拨工会集中返还;
从1978年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重新移交包头市总工会管理到2016年市委批准并支持包头市总工会完成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整修恢复工程,包头市委历来高度重视支持工会工作,不断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形成党委听取工会汇报、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常态化制度;
在全区率先出台加强群团工作意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
市委领导对包头工匠评选、劳模元素公园建设等重点工作作出专题批示,为工会工作提供了更加坚强的领导。

从1979年自治区总工会领导陪同倪志福同志来包调研到2018年自治区总工会在包头举办京津冀蒙大型跨区域促进就业系列活动;
从80年代中期自治区总工会向全区全国推广包头安康杯竞赛活动经验到2013年推荐包头市总工会成为全区首家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总工会始终给予包头工运事业坚强领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总工会选举我市一线职工郑贵有成为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专题研究支持第一工人文化宫整修恢复工作,在我市召开现场会8次,推荐我市在全区、全国会议介绍经验51次,极大的增强了包头工会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40年来,包头市总工会践行绝对忠诚党的事业的根本政治原则,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认真贯彻上级工会部署,始终保持全市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总工会带领全市各级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下基层宣传宣讲活动,高质量完成包头市劳动公园劳模主题元素建设、高新区劳模公园建设、白云区劳动大道建设,形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劳模精神宣传阵地,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教育引导全市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40年始终牢记最大限度组织职工的责任担当

从1979年整顿健全各级工会组织,恢复文教、财贸、建筑三个产业工会,到八十年代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再到2000年以后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建会百日攻坚、规模以上企业建会百日攻坚、“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百日攻坚等活动。40年来,包头市总工会始终把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面对职工队伍组成不断丰富、企业类型不断多元的新情况,不断改革创新建会的形式和方法,努力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着力”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党工共建”,重点推进中小企业工会联合会和联合基层工会建设,突出抓好“以八大领域等新业态、新群体为主”的建会入会工作,全市建立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联合工会)36个,涵盖基层单位1757个;
全市基层工会从1978年的611个,发展到现在的1.8万多个;
全市职工从1978年的30万发展到现在的111万。

40年始终牢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历史使命

从1950年签订《包头市劳资关系暂行协定书》;
到七十年代开展职工生活工作大检查,解决职工食堂、住房、子女就业问题;
到八十年代建立互助储金会、开展互助互济,建立职工物价监督分站、开展物价监督;
再到2000年以后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打造“四送”、大病救助、法律援助品牌等工作。40年来,包头市总工会全心全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初心始终不变,面对职工需求不断变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发展的新情况,改革创新维护服务职工的方式和载体,努力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总工会牢牢抓住职代会建设和集体协商两个源头维权的重要抓手。制定《包头市总工会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2014—2018)》,将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对旗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目标,培育东宝生物、骆驼酒业等集体协商典型企业258家,洗染、建筑、餐饮、眼镜等行业集体协商典型24个,始终保持全市集体合同签订率在80%以上。出台《包头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星级达标验收办法》,推行区域(行业)职代会制度,不断扩大民主管理制度对小微非公有制企业的有效覆盖。全市已建工会的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厂务公开建制率动态保持在80%以上,包头市总工会荣获“全国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持续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为广大职工特别是农牧民工提供法律服务120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86件,讨回工资及赔偿金310.9万元。

40年始终牢记围绕中心建功立业的工运主题

从五十年代支援包钢建设劳动竞赛;
到1978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79年成立包头市群众技术协作委员,深入开展群众技术协作活动;
到八十年代动员职工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发出全市职工为钢城经济腾飞献计策的号召;
再到2000年以后“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共建先锋号、创新促发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等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40年来,包头市总工会始终牢牢把握带领全市全市各族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工运时代主题,面对全市经济工作重心不断调整,经济发展对职工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情况,改革创新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和内容,充分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和劳动热情,带领工人阶级在建设包头中发挥了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总工会树立“全员参与”的技能和劳动竞赛导向,深入组织全市职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和“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努力将劳动竞赛活动引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全市80%以上建会非公企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紧紧围绕包头市委北梁棚户区改造、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帮扶救助、精准脱贫、“六比一创”重大项目示范性劳动竞赛和送清凉等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全区第一家开展工匠评选,全市命名表彰包头工匠83名,涌现出卢仁峰、戎鹏强两位大国工匠和邢岗等6名北疆工匠,全区三分之二的大国工匠和三分之一的北疆工匠来自包头。不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围绕“生产型、技能型、服务型和智能型”四个板块举办多行业、多工种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活动,举办39个工种的市级竞赛,承办31项自治区比赛,参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活动职工达到100万人次,帮助6.6万多名职工提升技术等级。

党的十九大吹响新时代的奋斗号角,新时代赋予工会组织新的使命。包头市总工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工会组织改革,凝聚全市各族职工磅礴之力,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包头篇章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郴州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四十年来,郴州人民紧扣时代脉搏,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唱响改革,谱写了经济建设奇迹和郴州发展的壮丽诗篇。

四十年辉煌历程,郴州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回望四十年来郴州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一直都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勇往直前。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辉煌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根据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我市以改革计划体制为突破口,全市上下大力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并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至此,郴州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时期。

“过渡试验区”探索时期。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郴州作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实行一些过渡政策和灵活措施。郴州站在了全省改革开放的潮头,在大胆探索中前行,在不断总结中完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重点抓好价格体制、流通体制、投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使郴州的多项改革在全省先行一步。

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时期。2009年,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优惠政策。这一时期,作为后发赶超地区的郴州,我市认真抓好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政策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不仅把先行先试作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把它当成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提高试对的概率,加快推进的速度,提升先行先试的成效,为全省全国树立样板。

打造湖南新增长极时期。2015年以来,郴州进入了打造湖南新增长极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期,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投身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大潮,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等行动计划,加快形成与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五个郴州”,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竞争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面对接珠三角和粤港澳地区,辐射带动湘南地区的湖南新增长极。

四十年蓬勃实践,郴州人突破藩篱,捷报频传

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来自于全市人民的戮力同心,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体现在郴州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三来一补”到境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的引进,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到教育体制改革,从科技体制改革到基础产业投资体制改革,等等,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同频共振谋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力地促进了郴州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变得越来越美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郴州围绕打造湖南新增长极这一目标,引领改革,蓬勃实践,郴州已进入到了一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破除改革壁垒。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煤炭、水泥、有色等过剩产能得到有效遏制。认真落实房地产去库存目标任务,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优化程序,分层实施,拓宽住房保障覆盖面,支持农民工等新市民在城镇购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降低实体经济相关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和融资、用电、人力、物流等成本。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一次办结”改革,“即到即办”事项占67.7%,“零上门办结”事项占14.4%。用好省政府支持郴州市服务业发展“15条”政策,加快推进郴州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按照“保障基本、群众受益”的原则,打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深化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抓好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认真构建职业技能教育与园区用工协同机制。通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市正在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释放经济活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大幅度减少,减幅达57.39%。全面推进“先照后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改革顺利有序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省内审批时限最短的目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并联审批、合并审批、在线审批和一次性告知,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的“四推行一压缩”工作机制,与之前的项目审批相比,缩短了审批时限50%以上。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有序推进,市城区、资兴、永兴、宜章、嘉禾县城区实施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按照“五分离五规范”要求,全面完成第一批、第二批行业协会脱钩试点工作,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效明显。全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积极推进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建设,我市成功入选市政工程全国PPP创新工作重点中小城市和全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积极推进“诚信郴州”建设,完成了“信用郴州”门户网站和市级平台建设并上线运行,实现了与省级信用平台的互联互通,初步构建了以信用承诺、联合奖惩、信息公示为核心机制的信用监管体系。

坚持以开放创新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中省驻郴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阶段性工作任务。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全省率先编制了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扎实推进园区改革,加快推进“区区合一”工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区域通关改革不断深化,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开放型平台不断完善。启用郴州“跨境一锁”快速通关系统。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三,郴州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区域合作发展积极推进,永兴县、宜章县、嘉禾县纳入郴资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加快推进“大十字”城镇群体制机制改革,资兴市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深入推进宜章县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各县市区信用社改制农商行全面推进,积极推进企业上市。

改革开放40年白银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综述

白银深居内陆,干旱少雨,自然环境严酷,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个县区中,会宁、靖远、景泰三县为片区扶贫重点县,会宁、靖远两县也是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平川、白银两区为省定插花型扶持县。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曾经一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198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三西”建设正式拉开了全国区域性扶贫开发的序幕。乘着浩荡东风,白银向贫困这块“硬骨头”宣战,在攻坚中担当,在困境中奋飞,将脱贫攻坚这个最大的民生篇章书写得真诚动人、波澜壮阔。

煌煌伟业,数字为证。全市贫困人口由1983年的77.8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8.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5%下降到6.94%,144个贫困村实现达标退出,省定插花县白银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与汗水。

兴水治旱大力改善发展条件

“三西”建设以来,白银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兴水移民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兴水改土、抓水移民,从根本上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壮歌。

一项项扶贫措施得到了积极落实,一个个扶贫成绩令人瞩目。1983年以来,我市先后新建、改扩建了景电、兴电、靖会、刘川、双永等18项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和900多项小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兴修梯田、铺压砂田175万亩,不仅改善了当地100多万群众的发展条件,而且通过易地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安置等方式,迁移安置干旱山区群众20.43万人。千百年来的旱塬荒漠,如今变成了粮田绿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全市大部分农畜产品来自这里,教育、医疗、商贸等资源聚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精准帮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历史“赶考”中,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群众迎难而上,用辛勤的汗水续写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新篇章。

——完善信息比对机制。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脱贫最基础的工作来抓,严格按照贫困对象的识别标准、程序和要求持续抓好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工作,不断完善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和档案管理“三个基础环节”,建立完善扶贫、住建、工商等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全面提升了建档立卡精准管理的水平。

——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瞄准14.65万贫困人口,紧盯深度贫困地区,围绕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各项指标,紧扣“四个有限”原则、“六个精准”要求,认真对照分析,实事求是、长短结合,科学编制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有力有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精准制定“一户一策”。严格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精心组织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迅速行动、全面推进,为3.48万户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0.27万户需要继续帮扶的脱贫户制定了巩固提高计划,使贫困群众有业可扶,依靠产业脱贫。

——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将市级领导干部和市直帮扶单位全部调整到37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乡镇,同时,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了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帮扶的有效衔接,社会扶贫也在快马加鞭推进。

——深化东西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3个片区贫困县分别与天津市和平区、西青区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中投公司定点帮扶会宁县。在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开展帮扶协作,帮扶资金近2.2亿元。

因地制宜着力发展富民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以“户”为单元、以“策”为纲领,以“两园”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牛、羊、蔬、果、薯、药、黑毛驴、小杂粮八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培育建立“8+N”产业体系,形成多元互补的脱贫致富产业发展路子,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建两园。2018年以来,我市着力打造沿黄高效农业示范带、高扬程灌区复合型农业经济区、旱作绿色农业经济区“一带两区”,建设产业集中连片连带连线产业园。目前,已建成脱贫产业园239个,特色产业园341个,覆盖423个行政村,入园农户3.53万户,带动贫困户1.29万户。

——强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硒砂瓜为主的瓜菜,以枸杞、大枣、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以牛、羊、黑毛驴等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目前,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9.73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345.53万头(只),林果和道地药材面积达到97.85万亩。

——树品牌。着力打造品牌农业,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分别达到94个、44个、6个和21个,面积达到287.32万亩。

——重移民。自岷漳地震跨区移民搬迁以来,我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安置区发展实际,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导,中药材及粮食作物种植、牛羊养殖、光伏扶贫、劳务输转等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脱贫攻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安置区实际的脱贫新路子。

——展特色。经过多年培育,各县区形成了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富民产业新业态。会宁县以强化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为主,大力发展“1+N”产业模式,不断夯实脱贫产业基础。靖远县着力构建蔬菜、畜禽、瓜果三大主导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景泰县在干旱山区重点实施“旱变水”工程,在风沙区重点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在盐碱区重点实施渔农并重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斐然。平川区大力发展黑驴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了以王家山镇为代表的“小毛驴成就脱贫梦”的发展模式。白银区在城镇化移民安置的基础上,以特色优势为依托,集中打造“六朵金花”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形成了“景区+贫困村+农户”的扶贫模式。

攻坚克难补齐脱贫攻坚弱项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我市紧紧按照“七个一批”脱贫路径,把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落脚点,大力实施路水电房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基础先行。统筹抓好路、电、水、林、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涉农资金30.46亿元,其中中央、省上下拨专项扶贫资金18.48亿元,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2.75亿元;
新修农村道路9693公里,所有贫困村实现了通硬化路;
升级改造农村电网4334公里,动力电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基本消除了农村危房,有效解决了近49万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38处,受益人口达82万人;
植树造林202.1万亩,退耕还林52.45万亩;
改扩建薄弱学校校舍59.76万平方米,新建行政村幼儿园439所;
新建“乡村舞台”70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22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2个,建设环境整洁村670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民生为本。着力在技能培训、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方面托底扶贫。认真开展就业技能、劳务品牌等培训,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14.21万人,输转贫困户劳动力174.45万人次,累计创劳务收入286.03亿元;
减免学前幼儿保教费24.2万人次,资助贫困家庭高中、中职学生20.9万人次,免除贫困家庭高中、中职、高职学生学杂费28.2万人次。落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4.5亿元,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2%;
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基本医保实际补偿比例达85%以上、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2000元、个人自负合规费用控制在3000元以内医保政策,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服务;
落实城乡低保提补提标政策,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9.21亿元,发放农村特困供养资金1.56亿元,发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0.98亿元。

“三西”建设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各级政府带领扶贫干部在贫困乡村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路通了、水来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5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这是市委、市政府对中央、对省委、对全市170多万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言。牢记嘱托,信心满怀,市委、市政府以务实的作风抓实见效,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带领铜城儿女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推荐访问:合集 改革开放 综述 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合集) 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综述(5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