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06-11 13: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供大家参考。

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全程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以西南科技大学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为例

 谢长勇1

  魏飚 摘

 要: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是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全员化主体,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为周期,以内容形式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综合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德育工作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当前在校学生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相匹配的适应和调整。本文通过西南科技大学近年来全程德育体系建设的总结,对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全程德育体系 ;建设 2004 年 10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 16 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全程德育体系是指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化的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之中,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为周期,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就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内容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综合教育的实施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别于一般将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简单视为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或某一具体的阶段性学生工作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全程化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结合当前社会时代发展特征和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特征,构建“大德育”体系,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主体全员化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并将此过程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简言之,高校全程德育体系是一种以德育工作主体全员化、内容形式多元化和德育过程全程化为特征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综合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在校学生特定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对高校学生德育

  作者简介:谢长勇(1978- ),男,汉族,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特色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xnts28)。

  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南科技大学近年来结合当前在校学生相关特征和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经验,积极开展大德育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全程德育体系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本文就西南科技大学近年来全程德育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以作抛砖引玉,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 实施高校德育工作主体全员化 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全员化主体,实现高校德育功能。学生德育过程,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实现的,从影响学生的主体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而社会教育的主体是社会群体,前者主要为父母、亲戚构成,人数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则存在着不确定性,没有具体的相对应的责任主体。而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特定阶段,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相比,高校学生在课堂学习、课余生活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从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他们正努力尝试对社会的认知,尝试对社会角色的多样性的适应,这些特征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性的增强,使学生在校园中不仅仅与专业课程教师为代表的教学系统接触,还要与学校的行政系统、学工系统和后勤系统接触,事实上,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在这些接触过程中的感受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位思政课专业老师就曾经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某天他到学校食堂吃饭,有一个窗口打饭的人很多且没有排队,于是他静静站在外围,等前边的同学先打饭,这时后边的同学就自觉在他身后排起了队,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表示在食堂里看到了老师的言行一致,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为信服。身教重于言传,高校学生正处于认识社会、学习不同社会角色行为特征的敏感阶段,高校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习得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进来。用学生自己的话讲就是,在思政课上讲若干小时,没有在食堂打饭时看到一个主动排队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大。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主体全员化,要形成并强化全员德育观念,全校教职员工,上至校长下至寝室管理员,都要意识到学生无时不在观察教职员工的言谈举止,即使不是直接在讲台上上课的老师,也要随时有着为人师表的意识。当然,不同的德育工作侧重点又要有所区别,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如思政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学生工作教育的开展在学生德育中就有着不同侧重点:思政课程教育较为侧重于哲学、伦理道德理论的教学,专业教育侧重于在实现知识传承的同时实现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学生工作者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侧重于在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

  二、 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接受外界信息时,一是内容丰富多样化,二是获得信息渠道多样化;另外,从年龄特征上讲,大学生也正是思维活跃、易受外界信息影响的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为特征,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能采用形式单一的说教形式。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多元化表现为德育工作内容的多元化和德育工作开展形式的多元化。

 德育工作内容多元化,是指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涵盖对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道德伦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等与学生人生、智力和职业发展高度相关的多方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高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在此过程中,他们在思想上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型和稳定,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目标逐步明确的阶段,此时他们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同时也要面临自己人生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与之相应的,德育工作开展,要从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的过程,实现对其在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

 德育工作形式的多元化是指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包括思政课程的理论探讨、学生党课的思想引导、专业导师的教育指导、班会等日常教育的实际分析、学生社团活动的朋辈影响、网络信息互动交流等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过程的特定阶段,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我们今天的高校德育工作要以更丰富的形式进行。

 以网络互动交流方式为例。网络互动交流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也同时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西南科技大学在 2008 年“5.12 汶川大地震”应急处置以及之后抗击“甲流感”的过程中,网络互动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通过网络及时向同学们通报抗灾最新动态,宣传正确避险方法,公布救助政策,安抚同学情绪,引导同学们正确面对突发灾害,合理有序地参与救灾和重建,及时调整心态,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建设的另一个案例是,西南科技大学投资建设了学校官方 BBS,通过 BBS 的运作,以高度的学生自我管理方式实现了答疑解惑、调解纠纷、意见收集和反馈等功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这些案例说明,网络互动交流以其即时同步性、同时具备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面互动功能等特征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日常教育管理中有着显著的引导功能。对网络互动交流平台的控制和熟悉掌握,将大大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 保障高校德育工作实施全程化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全员化以及内容形式的多元化是高校德育工作全程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没有德育工作主体全员化和内容形式多样化,全程德育工作体系就是无根之木,无从谈起。

 将整个高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 “全程化”的整体来进行,在充分保障和强化传统高校德育体系中最主要的相关理论课程等内容的按时、有效进行外,同时将大学生从新生入学阶段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纳入德育体系,根据学生学业不同阶段的特征设置与之相应的德育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从进校到毕业的“全程”开展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与高校教育的各阶段相应,高校德育全程化可以分为入学适应教育阶段、素质养成阶段、人生职业发展规划阶段和社会适应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基本和四年大学教育过程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而不是绝对按年级划分。另外,各个阶段在德育工作开展上也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也不是绝对的只采用某种方式。

 入学适应阶段,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的新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刚刚经过高考洗礼进入大学校园,总体而言,对大学中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希望。在学习方面,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基础上有所不足和欠缺,在生活方面,脱离相对封闭的中学校园环境,来到相对开放的高校校园,更加强调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中,理论教育占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学生党课的开展,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以期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产生正面影响,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社团活动对新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提高学生人际协调和交流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校园生活和一定的社会规则。在学习方面,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帮助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领域范围和专业发展状况等有所了解,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兴趣。

 素质养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并且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相关基础知识,在社团活动方面,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筛选,学生中的一部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所在社团活动相关经验和能力核心群体。在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是思政理论课程学习的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深入发展和引导。通过马克思主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学生党课的进行,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基本成型并得以巩固,其中部分学生则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专业知识方面,西南科技大学近年来强力推进的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将教育重点从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职业道德培养、专业发展

  方向选择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社团活动方面,有意识的让学生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其所具备的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在其在社团活动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活动空间,成为社团中独挡一面的部门负责人甚或成为整个社团的负责人。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逐步提升自身素质的习惯和能力。

 在人生和职业发展规划阶段,经过入学适应阶段和素质养成阶段之后,学生在校的时间过半,拥有了相应的思想道德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自身素质提升意识和能力,学生将要为自己人生发展和职业选择做准备。在这个阶段,与前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对应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选择,并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在专业学习方面,学生将要根据自身对所在专业的兴趣、专业发展潜力等做出评估,从而决定更侧重于科研学习准备还是应用学习准备。在此阶段,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研究生考试的初步准备和社会实践的深入,为学生人生选择的作为提供支持和验证机会,也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学长座谈、校友和社会知名人士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社会适应阶段更多是指学生即将毕业,直接面临社会的挑战和责任。在这个阶段,学生将要面对毕业求职或者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压力。在求职方面,一边是高校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个人整体素质和能力,另一边则是用人单位完全社会化的用人要求和与之相应的考评体系;一边是高校学生人生发展预期、报酬预期;另一边则是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德才预期和成本压力。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长期发展方向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素质、能力和潜质,以获得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出发点。在应对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专业领域、报考学校甚至导师,提前做好考试准备,放下包袱,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另外,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提高自身心理适应能力,正确认知和调整自身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四、 结语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与专业知识传承有所不同的是,德育工作开展更表现为一种类似“润物细无声”的细致性和全面性。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年龄段的高校学生在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全程德育体系的建立,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针对这些差异,分阶段、全方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德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意识,其核心在于...

推荐访问:化德 体系建设 全程 高校全程化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德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