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_槐乡五月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的生发开去。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五月的槐乡到处盛开着槐花,婀娜多姿,香气醉人。第二自然段写被香气熏醉的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用槐花装扮自己,表示他们对槐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总写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分析课文时抓住最后一句,从中细细品味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五月槐乡的风景美和人情美,就等于抓住了全文的主要脉络,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要把阅读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类语言诗化、意境美妙的课文。课上先让学生欣赏如诗如画般的语言,再细细咀嚼,并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来。这篇课文可以借助多个图片让学生感悟槐花的不同形态,并试着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这样既可以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欣赏中收获。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活泼好动的,所以在引导感情诵读时可以借助他们的肢体语言,以引起兴趣。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美观的书写生字“槐”。
2.仿写叠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和“浸”的意思。
3.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细细品读槐花飘香,并能根据提示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品读第一段,理解“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新课:(含指导写字)
1.由牡丹之乡菏泽引出“槐乡”,认识生字“槐”并指导书写。
2. 补充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
(过渡:我们坐着公共汽车一路来到槐乡,可刚到山脚下,却被一些“拦路虎”挡住了去路,谁来消灭它?)
1.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示词语:
• 维吾尔族
披散
肩头
• 挎走
摆出
拌上
炒芝麻
(1)指生读第一排。
(2)老师引导记住多音字“散”并教给学生识记多音字的方法。
(3)指生读第二排。
2.出示本课的叠词:
(1)指生读,并了解词语排列的特点。
(2)照样子说一说你积累的叠词。
(3)学生齐读这些叠词。
3.预习课文时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根据生的回答用一个字概括:美(板书)
三、
品读槐花飘香:
(一)轻声读第一段,标出写槐乡美的句子。
(二)交流:
1、示句子:“槐乡的山山洼洼……小辫儿。” (1)这句中那些词写出了美? (2)三个叠词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 (3)白茫茫写出了槐乡的颜色美,(板书颜色)
(4)教师简笔画理解“山山洼洼、坡坡岗岗”,(板书数量)。
(5)教师引导读书情感,并指生读。
2、示句子:“有的槐花……远看像……有的槐花……近看如……” (1)这里写出了槐花的什么美?(板书形态)
(2)借助多媒体图片,感受槐花的不同形态,
并试着加上动作练习,力争读出感情。
(3)指生读——生齐读。
(4)欣赏其他形态的槐花图片,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
3、示句子:“嗡嗡嗡……喜盈盈的满足。”
(1)图片导入,生笑眯眯的齐读。
(2)变成小诗加上动作齐读。
4、示句子:“中午……香海中了。”
(1)采访一下这位男孩儿,你挎那么多是槐花准备做什么呢?(槐花饭)
(2)示图片和句子,生自由读一读,说一说它的味道。(板书:味道)
(3)找出表示香的词语。
(4)引导感悟“清香、醇香、浓香……”
(5)联系上下文理解“浸”的意思。
(三)师配乐朗读,生侧耳倾听,接着老师的配乐读下去。
(四)生根据提示背诵第一段。
四、 布置作业:
1.描红本课生字,再每个写三个。
2.把第一段背给家长听,仿照第一段的写法写一写家乡的牡丹。。
评测练习
一、读一读,再照样子写一写。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______
______
白茫茫
白生生
______
______
喜盈盈
傻乎乎
______
______
甜滋滋
香喷喷
______
______
二、 这些字音,我会选。
酿(niàng
liàng)蜜
陈醋(cù
chù)
醇(chún
cún)香
发(fà
fā)辫
嗡嗡(wēng
wōng)
衣襟(jīn
jīng)
三、你眼中的槐花是什么样的?写一写。
有的槐花__________,远看像_____________。
有的槐花__________,近看如_____________。
四、仿照课文第一段,试着写一写。
四月,牡丹开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分析 《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这个地方也种植了不少槐树,很多学生对槐树并不陌生,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更是在槐花香中长大的。为了更好的教学这篇课文,我特别选在槐花盛开之时,目的是在甜甜的槐花香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效果分析如下:
一、 巧解“槐乡”。
利用我们菏泽是“牡丹之乡”,去分析理解被称为“()乡”所具备的条件,引出“槐乡”。这样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给学生架设了一条与文本相通的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二、 词语巧归类
我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分类:易错生字和叠词。而且我重点训练了学生对叠词的掌握,这样既了解了叠词,又积累了叠词,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 善用空白。
本篇课文对槐花的描写,作者留下了很多艺术的空白,如:“有的槐花……有的槐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就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观千姿百态的槐花,会言外之意,拓展、丰富课文内容,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 妙用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槐花的姿态美时。我设计成在理解欣赏完槐花的前提下,加上动作读一读。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五、 重视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另外,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中提高。因此在朗读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表达情。
课后反思 《槐乡五月》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在刚拿到课文时,我就被这样的文章所吸引。文章语言优美,文风淳朴。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清香,恰如文中槐饭之香,丝丝缕缕,清淡不绝。文风之美,又如槐花晶莹洁白,槐乡孩子们身上透现的质朴、善良之美。读到这样好的文章,我渴望着把自己体会的,感悟到的都告诉学生,这样一来,要教学的内容就很多。在试教过程中,就出现了教学内容过多: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感受叠词的用法,体会句式的节奏感,造成时间不够。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教学不扎实等现象。在大家的评点与自己的不断反思中,我删繁就简,抓住一个目标:以读为主线,体会槐乡的美和香。
一、读优美的句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如学习: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挂满枝头,远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学习这两句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感受两种本体和喻体。接着便让学生自己加动作去有感情的读书。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最后我还出示了多种不同姿态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并仿照书上的语言说一说,孩子们个个思维活跃,充分表达了槐花不同形态的美。我想,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思维。
“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中蕴涵着对仗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烦琐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让学生分成两大组轮读这两句话,体会对仗语言的“应和”之美。然后将这两句话分成小诗状排列,让互相对仗的语言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对比中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
字美积淀。
二、读关键词语。在学习“中午,桌上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连风打得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先让学生把六个带香的词找出来读一读,接着来感受把一碗香喷喷的槐花饭摆在你面前,你想干什么?让学生在感受中闻香:清香、浓香
醇香,指导读这三个词语时,注意停顿,好像在闻花香。最后体会“浸”:这里还有一个字没有直接写香,但我们仍感到芳香四溢。找出来读一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读了这个“浸”你有什么感受?难怪作者会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且行且思,且思且记吧!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对说话、写话感兴趣,说、写自己想说、想写的话。”
因此,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首先应当是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更要去设计一堂有趣味的说话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初入学儿童向观察客观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面对单幅图或多幅图,能写上几句话或写一段话是作文当中的一项基本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
因此,我认为这方面的训练越早下手越好。于是,我决定在一年级上学期就要开展这方面的训练。由于刚刚入手,难度不能太大,最终决定以“学会说四素句全的句子”为起点,以后再逐步展开。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素材较少,直观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平时孩子们特别喜欢看绘本读书,一幅图就激发了孩子的说话欲望和兴趣。本题的设计就是通过看图来说句子,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说话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