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职称制度存问题与改革【完整版】

时间:2022-08-25 19:2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行职称制度存问题与改革【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现行职称制度存问题与改革【完整版】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摘要: 阐述了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出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称制度; 问题; 改革措施

  1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

  1. 1 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已经过时

  现行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规定, 仍然是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制定的标准、 条件和系列规范, 执行周期已有 20 年, 标准和条件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全面准确评价的需要。

 特别是职称标准和条件中对学历、 年限、 工作经历以及论文、 著作、 学术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刻板生硬;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与有些行业或专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 要求比较苛刻; 评审条件中量化标准不够规范, 可操作性不强; 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后, 仍对职称申报人员范围要求过死, 单纯以执行职级、 职等工资制为取舍, 限制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 评价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和职称“一评定终身” 等问题, 缺乏必要的激励和鞭策机制, 职称作用受到削弱; 职称评聘工作在企业中只搞评审、 不搞聘任, 不与待遇挂钩, 有逐步淡化的趋向等。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从长远来说, 不利于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1. 2 现行岗位管理办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岗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各方面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还是走职称这个“独木桥” , 而职称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紧密挂钩, 一旦聘任, 即刻兑现。

 基于体制原因,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采取结构比例标准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 只能按照上级规定的设岗比例实行岗位总量控制, 而无法要求事业单位做到遵循“以事定职, 因事设岗” 原则, 以工作任务、 业务职责的要求来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又由于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 使一大批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及时通过评审取得了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

 而评上职称不是目的, 获得聘任并兑现有关待遇才是最终目的。

 因此, 岗位需求矛盾普遍存在。

 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科研、 教学研究、 卫生医疗、 文化等事业单位, 需求矛盾更为突出[1]。

 由于现行的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控制标准难以达到有些单位的实际需要,为尽快解决岗位需求矛盾, 许多单位只好不顾客观实际, 超限额比例要求申请增设岗位, 致使事业单位因人设岗现象依然存在。

 再者, 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密度较大, 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集聚密度相对较小, 现行岗位管理办法没有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异, 安徽省按照同一比例和标准管理, 就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 培养和使用的力度, 客观上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1. 3 职称后续管理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规范化管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不少单位都不同程

  度的存在着竞争聘任力度不够、 走过场, 甚至“暗箱” 操作, 聘约管理弱化, 任期考核滞后或简单化,个别单位甚至存在弄虚作假、 虚于应付等不负责任现象, 致使竞争聘任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而作为职称综合管理的人事部门, 在职称聘任方面存在政策空白, 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缺乏上级赋予的明确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使得职称聘任过程中的一些明显不合理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职称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1. 4 评价机制不适应激励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求

  一是评价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 能力测试仍然通行“笔试”。

 实践证明, “笔试” 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高度运用, 难以准确地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的情况, 往往是考试成绩上去了, 专业能力、 专业水平, 特别是工作创新能力却没什么提高。

 二是评价考察的内容相对落后。

 按现行政策, 各级各类职称,一般必须专业能力、 外语(以英语居多) 、 计算机 3 门课程都合格才能参加评审。

 虽然这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外语测试, 除少数人获得免试资格外, 大多数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

 这意味着如果通不过考试, 就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 尤其是高级职务。

 一部分业绩、能力平平、 缺乏上进心的人, 自然是望而却步。

 但那些破格不够条件, 而能力、 业绩突出的技术人才,因为历史原因和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而很难通过考试, 导致难以晋升高一级职务, 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评价的标准不科学。

 比如晋升资格条件, 明确规定晋升高、 中、 初级职务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 任职年限等要求, 但从充分激励人才的角度看, 这些限制条件, 就成为限制有突出贡献人才、 积极上进人才、 致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依据。

 1. 5 全评全聘不适应“评聘分开” 的改革要求

  客观地说, “评聘分开” 在现实工作中有较大阻力。

 首先, 计划经济长期的“大锅饭” 形成“你有, 我有, 全都有” 的习惯, 不评则已, 评则必聘; 其次, 单位领导担心对职工利益重新分配易引起新矛盾, 造成职工上访、 闹事的局面。

 所以, 目前大多数地方仍是评聘合一。

 显然, 不符合人才激励要求。

 1. 6 聘后管理不适应现代管理制度规范

  由于评、 聘实质上难以分开, 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利益不可能有本质冲突, 聘后管理仍停滞在收发考核表、 掌握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等低端层面。

 以能力、 业绩为基本评价要素, 以激励人文化管理为基本手段的现代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 最终流于形式。

 2 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2. 1 进一步推进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 进一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评审过程中按岗位职数评审的限制, 实行“能者上” 的激励机制; 在聘任管理上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

 通过评聘分开, 使符合评审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较好地解决过去因岗位职数限制而积累下来的矛盾和历史欠账。

 实践证明, 评聘分开制度的全面推行, 不仅使职称工作向着科学化、 规范化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 而且为今后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2 运用科学职称评审方法

  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 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单一的考试或评审,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进行严格公正的考试和科学合理的评审,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

 从 2001 年开始, 对职称评审工作实行考试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 对晋升高、 中级职称人员, 进行全市统一的业务考试, 成绩作为高级推荐和中级评审的重要依据。

 考评结合办法的全面实施, 既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真实水平和业务素质,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从而为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2. 3 建立人才评价新机制

  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 促进高素质、 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

 打破制约和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 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

 围绕能力和业绩 2 个方面, 结合各系列、 专业间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明确的、 有针对性的和有所侧重的要求, 特别是能力方面的要求。

 不唯身份、 不唯资历、 不唯职称、 不唯学历, 以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进一步扩大职称申报人员范围和职称覆盖面,凡在当地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 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 不论户籍、 档案、 身份和单位性质, 均可参加职称评审; 职称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要区别不同情况, 因地区、 行业、 专业、 工作性质和年龄而异, 不搞“一刀切” ; 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 2 个以上职称, 促进复合型人才成长, 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平、 合理和有效的竞争机会和平台,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2]。

 2. 4 加大对职称工作的投入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进一步精简手续, 规范程序, 缩短工作周期, 切实提高职称评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将每年的高、 中级职称申报、 评审时间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 公开, 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评审时间的确定, 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工作的实际,在时间上留有余地, 并进行合理安排。

 同时, 加大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投入, 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和先进的办公设备, 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建议由安徽省人事厅牵头, 组织安徽全省各个地市的优势力量, 共同开发安徽省内通用的职称评审管理软件, 将职称评聘的各个环节形成相对独立、 自成体系的运行模块, 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互联系, 试行网上填报材料, 网上传阅材料,网上评审材料, 网上查阅结果等[3]。

 2. 5 发挥职称改革的影响作用

  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 坚持考评结合的科学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职称改革的政策导向作用; 坚持评聘分开、 竞争上岗制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 正确处理好职称申报、 评审和聘任管理三者间的关系, 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 6 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

  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 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通过赋予各级人事部门相应的行政监督管理权限, 加大人事部门对各单位职称后续管

  理工作的参与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人事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 将公平、 公正、 公开原则贯穿于职称评聘工作的全过程[4]。

 同时, 建立健全职称评聘方面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积极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

 2. 7 扩大职称改革的宣传面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多种渠道, 进一步加强对职称改革工作政策规定和工作部署的宣传力度, 扩大职称改革工作政策宣传的覆盖面,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组织原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受到影响的机会和因素, 积极维护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

 2. 8 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

  为进一步适应职称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社会化评价工作的大趋势, 也为了 从根本上杜绝职称工作“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 等情况, 彻底解决职称评审由于各系列间多头参与所造成的不平衡现象, 加快推进职称工作走社会化评价这条路子的步伐。

 建议尽快出台安徽省职称评审社会化评价的相关政策、 规定,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使职称评审工作尽快走上社会化评审的轨道, 从而推动整个职称改革工作上一个大的台阶。

推荐访问:现行职称制度存问题与改革 完整版 职称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