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汇编

时间:2022-08-26 08:2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汇编,供大家参考。

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汇编

 

 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汇编

 在美丽的祥云坝子上,在苍茫的玉峰山下,这位有 46 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总是为群众做一些平凡的实事。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他是一面飘扬在田野上的旗帜。

  “让村民年年增收,让群众钱包鼓起来”

  我们见到普发兴,他开口就掰着指头算起了账:“村里去年每亩甜脆包谷收入 1800 元,今年扩种 300 亩,可增收 24 万元;发展 200 亩水产,增收 24 万元;种 300 亩亚麻,增收17 万元,3 项共 60 多万元,今年村民每人增收 100 元的目标就能实现了。”

  “下庄下庄,吃饭逃荒。嫁女莫嫁庄子上,吃饭穿衣没指望。”儿时就流传的这个民谣,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1986 年,下庄村人均有粮才 100 多公斤,人均纯收入仅 360元。“让村民年年增收,让群众钱包鼓起来!” 19 年前,普发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就立志要让乡亲们过上能吃饱饭、有钱花的日子。

  每当新年开始,他首先盘算的就是这 100 元的增收目标。

  持之以恒地抓科学种田,是普发兴促农增收的第一招。老人回忆说,1987 年 3 月,他刚走马上任,春耕在即。他走访了许多群众,了解到村里农田低产的根本原因是粮食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他提出:更换新品种,提前节令薄膜育秧,等距离条栽。

 他带人到省农科院购买了当时最好的水稻种子,无偿提供育秧薄膜,要求村民 5 月 1日开秧门。LocalHST

  可到那天,普发兴发现没有一块田里在插秧。群众不相信提前节令能增产。他只好带着村干部先到自家的稻田去插秧。这一年,下庄村水稻产量一下从 60 多万公斤猛增到 130 万公斤。

 科技的威力同样反映在烤烟种植上,全村 1200 亩烤烟收入由 40 多万元猛增到 170 多万元,增收 130 万元。

  丰收的喜悦挂在村民的脸上,群众开始向普发兴投来信任的目光。从此,科技推广在下庄村不再是难事。2019 年,村里 1500 亩烤烟的收益已经达到 340 万元。

  多种经营拓宽挣钱渠道,是普发兴促农增收的第二招。他走家串户,说着同样的话:“有房子(临街)的开铺子,无房子的摆摊子,会经营的赶街子,有技术的开车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子,有专长的开店子,无专长的去打工。”第二年,他就用有限的集体资金设立“发展扶持基金”,支持村民开展多种经营。购买拖拉机、汽车的农户可以从村里借到二、三千元流动资金。当年,村里的运输车、拖拉机从 5 台猛增到 86 台,下庄村的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

  “如果没有村里的扶持,我不会有今天。”祥云车队发起人、拥有 800 多万元固定资产的陈大林感激地说。

  1997 年初,陈大林接到为一段工地备料的活。签了 5 万立方米的供料合同,却苦苦筹不到 5000 元的启动资金。“5000 元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陈大林说。那时候,因为他很穷,到银行贷不着款,亲戚朋友也凑不出来,真是走投无路,可村里先后借给了他 15000 元。从此,陈大林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车队上昆玉路,进安楚路,发展壮大起来。

 下庄村共有 1372 户人家,2019 年,从事多种经营的就有746 户,其中,年收入在 100 万元的有 2 户,50 万元以上的有 45 户,10 万元以上的有 200 多户,总收入达 4000 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 80%左右。

  2019 年,下庄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3375 元,高出

 全县平均水平 1300 多元,比 1996 年的 360 元增长了 9 倍,平均每年增长 167.5 元,高出了普发兴自定的目标。

  “村里集体经济不发展起来,为群众办实事就是一句空话”

  3 月 22 日,我们来到下庄村,好像走进了一个小县城:干净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楼房,热闹繁华的集市……镇党委书记李春源说:“这是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新变化。”

  朴实的普发兴,始终低着头,却冒出了一句豪言:“一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村支书走在街上,连小老板都看不起你。村里没钱,为群众办实事就是一句空话。”

  普发兴上任时,村里集体的账上只有 3800 元。发展集体经济,从何入手?但是他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第一年,他就以集体的名义通过熟人从昆明买进 100 多吨化肥,以低于市价近一倍的优惠价格卖给贫困群众后,还为集体增加了 18 万元的收入,赚来了村里的“第一桶金”。但是,让群众掏腰包里的钱买化肥,他心里不舒坦。

 “要干那些集体群众都得利的事。”普发兴这样盘算着。

  有一件事让村民们至今难忘:1996 年,为了防止炼锌工业小区对河道的污染,县乡两级安排了 9 万元资金建三道拦沙坝。普发兴和村里的干部商量,决定不请包工队,自己干。普发兴已是近 60 岁的人了,还带着 12 名党员和村组干部,起早贪黑,苦战 2 个月,为集体挣回 2 万多元。

  普发兴把引商引资作为重点,四处奔波,先后把四川省大兴红砖厂、瑞祥亚麻厂、东盛碳粉厂等六家企业引到下庄村落户,每年为集体创收50 多万元。他还把农村剩余劳动力 50 多人长期安排在这些企业工作,

 安排季节工 2000 多人次,仅工资收入达 50 多万元。

  看到群众到处土法炼锌,形不成规模,污染环境,又引发邻里纠纷,普发兴大胆提出在荒山上开

 辟一个工业小区。就这样,83 户炼锌户集中起来了,炼锌户收入没有减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固定的收入。

  普发兴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更宽,路子更广。村里荒废的 72 个水塘被承包给 70 多农户村民养鱼,村里每年收入 10 多万元。在全县率先成立了村级农工商贸公司,从河北等地运来大米,在楚雄州、攀枝花市等地销售,当年为集体增收 3 万多元。投资 14 万元新建了农贸市场……

  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下庄村现在已拥有集体固定资产 520 多万元,每年集体经济可收入 40 多万元。这对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村来说,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普发兴不止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集体有了钱,普发兴就把钱用到村里的公益事业,让群众来共享:投资 70 多万元,将长 4700米、宽 4 米的主村道铺成了水泥路面,有 6 个村民小组安装了路灯。修建、改造饮用水卫生井 425 口。投资 130 多万元,建盖了可容纳18 个班级的小学教学楼,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投资 37万元,建盖了 500 多平方米的村卫生所,村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修建环卫站,有专人打扫垃圾,村容整洁。投资 25 万多元,建设村文化娱乐设施,戏台、篮球场、门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室、卡拉 ok 厅应有尽有。村里还坚持每年划拨 1 万多元,举办 5 至 6 期农

 业科技培训班。

 每年春节,拨出 5000 多元钱,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今年,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有上千人参加村里组织的文体活动,仅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就有五六十个。村民高兴地说:“参加这些活动忙得不亦乐乎,根本就没时间去喝酒、打麻将了。”“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热土,我在这块土地上出生、成长、入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老百姓哺育我成长,我不敢忘掉根本,不敢忘记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不少报告会上,普发兴都会饱含深情地这样说。

  正是这种对党、对人民深情的爱,让他时时刻刻把群众捧在手里、揽在怀里、装在心里,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群众的贴心人。

  村民李在明,多年前外出打工时受伤,造成左腿截肢。这个曾经当过兵的汉子,含着泪讲述道:“我残疾后不能干重体力活,就与别人合伙承包了一个 20 亩的鱼塘,养鱼收入是我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1996 年,村里实行竞标对鱼塘进行承包。我的合作伙伴想中标承包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这个鱼塘。我知道凭经济实力我竞争不过他,在去投标会的路上,我心里空空的。”有这个鱼塘,就能维持这个家,没这个鱼塘,李在明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在投标会上,却出现了让李在明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一幕。普发兴一开口就宣布:“李在明身有残疾,大家不要跟他争了,就让他接着包!”李在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其实,为了他的事,普发兴在投标会前就做了很多人的工作。

  就这样,李在明至今还一直承包着这个鱼塘。靠着这个鱼塘,李在明

 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和高中,没欠一分钱的债。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王发英的儿子外出打工时不幸身亡,老板跑得无影无踪,普发兴多次跑县安监局多方协调,追回了 3 万元的赔偿金。陈润祥出车祸身亡,普发兴把他手有残疾的妻子安排到环卫站做收费员,确保了两个孩子没有辍学。每年春节,普发兴总要给每个孩子送去 100 元压岁钱。普光中的老伴瘫痪多年,生活很困难,普发兴同村干部商量后,把果园承包给了他,他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已达上万元。陈双才、黄家龙身患癌症,由于长期治病两家都一贫如洗,去世时家里连办后事的钱都没有了,普发兴就带头捐款,帮助料理后事。

 在普发兴的带动下,村里富裕起来的党员主动帮扶了 33 户困难户,帮助他们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正是这种对党、对人民深情的爱,让普发兴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正气,讲廉洁,用好手中的权力,做群众信得过的人。

  普发兴对群众宽,对自己却很严,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村里富起来了,普发兴却心疼地说:“一分一厘的公款,都是群众的血汗钱啊!村里的钱都要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很多小故事印证了这一点:

  “对来我家送礼的人,老普先是好说好讲劝拿回去,如果不听,他就骂开了,弄得人家都很难堪。”普发兴 67 岁的妻子胡群英说。多年来,给普发兴送钱、送烟酒等物品的先后有 20 多起,有亲自送的,有托人送的,有从门缝里塞进来的,还有从大门头上丢进来的,他不是当面拒绝,就是让家人及时送还,不少交了公。

  他到下关为村里买一台 900 元的减压启动器,发票却被售货员开错成了 1900 元,马上就把发票又送回

 去重开,害得售货员骂他“憨老倌”。

  环卫站每人每年发一双劳保鞋胶鞋。站里从前年开始每年给他送一双。可他说:“这鞋我不该享受。”两年来,他主动补交了 85 元和 95元。普发兴说:“如果今年他们还送,我还要去交钱。”

  他用村里的桑塔纳车送儿子去大理市看病,回来就主动交了 70 元。他因私事去了一趟县城,回来后补交了 40 元。

  普发兴坦然地说:“只有自己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我在上党课、开支部会、讲到廉洁奉公的时候,才能做到脸不红心不虚,从内心深处对得起全村群众。”

  “群众怎么干,党员是榜样;党员怎样走,支书要带头。”

 普发兴担任支部书记后,面临着两大难题:全村 97 名党员,有 42 名党员拉用公款达 7.2 万元,群众意见很大;全村超生现象严重。

 “群众怎么干,党员是榜样;党员怎样走,支书要带头。”普发兴在支部会上响亮地提出。他从追还党员欠款入手,给 42 名党员每人发了一本《党章》,要求他们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查找不足。很快,党员拉用公款就迎刃而解,只有 1 人没能按时完全还清欠款。紧接着,党员组成小分队,行动起来,到 53 户超生户做工作,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这两件事在村里震动很大,群众说:“村支部现在说真的、干实的、碰硬的,我们信得过。”如今,下庄村党支部 140 多名党员,没有一个党员违法乱纪。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普发兴经常这样说:“当一名基层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地做好表率,群众才会信任你,才会有威信。”“

 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我做不到,你们可以不做。”他把话说出去了,家里却有不少的难事。

  女儿普玉芬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为有这样的好父亲而骄傲。”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她眼里一直含着泪水,也有太多的委屈。

  2002 年 6 月,为保护生态环境,县里决定取缔土法炼锌炉。村里 83 家个体炼锌户一时想不通,州、县工作组到现场后,还被炼锌户手持扁担和锄头围堵。正在为难之时,人们看到,在瓢泼大雨中,普发兴毅然指挥着推土机,率先推倒了两个女儿的炼锌炉。其他的炼锌户不再说一句二话了,半个月内,村里的炼锌炉全部关闭。普玉芬哽咽着说:“我爹就是不会心疼人,我离了婚,好容易再成了家,就靠这个炉子生活了,又让他把路断了。”

  女儿普玉珍建新房,村委会已经同意,还没有拿到建房证,就先开了工。普发兴二话没说,就按规定罚款 800元,责令马上停工,并让她在村民小组会上做检讨。普玉珍找到他哭诉:“村里已经同意建盖,就你一个人抵着,天底下哪有你这样当爹的!′普发兴还是无动于衷地开导女儿:′不行,谁让你是支部书记的女儿,我必须带头遵守村里的制度!”

 在女儿们的眼中,普发兴是一个只顾“大家”不顾“小家”。她们说:“家里一个月买 200 多元钱的菜,他责怪太浪费;他患有好几种病,舍不得买一盒 80 多元的药,可是,村民家里有困难,随时 100 元、50 元送给人。”

  或许,普发兴真的改不掉这个“毛病”了。最近,普发兴又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 1 万元奖金中,主动拿出 5000 元帮

 助下庄村一组和二组修建村间道路。他说:“村民在雨天走路不用踩泥巴滑倒,我心里就塌实了。”

  记者临别时,普发兴又抛出一句豪言:“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不来,也要不来,下庄村应该走在前面,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合力来建设。”他有三个计划:一是计划投资 250 多万元,组建一个拥有 100台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的机耕队,走出去服务周边村镇...

推荐访问: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汇编 先进事迹 汇编 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