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1 12: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全文完整)

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5篇

【篇一】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举办

“爱我中华”红色宣讲团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喜迎建团90周年和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爱党、爱国、爱团、热爱兵工事业的情感,将在青年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5月15日,学院与包头市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共同开展“爱我中华”北重集团红色宣讲团走进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宣讲活动。

此次宣讲活动由北重集团(二机集团)老干部红色巡讲团主要成员于正心老师(74岁)主讲。作为老一代兵工人,于老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目前国家安全形势和建国60多年来各项事业尤其是兵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广大同学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于老殷切希望我院学子作为新一代兵工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爱国、爱党、爱团,热爱兵工事业的信念,明确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强我中华、强我国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于老在宣讲过程中表现出来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兵工事业的执著无不感动着每位听众,场内常常掌声雷动。于老还为同学赠送了由于老参与精心编写的《兵器知识集粹》一书。

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宣讲活动既振奋人心、又让我们感到作为一名具有优良兵工传统院校的学生重任在肩,我们将会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刻苦读书、努力学习,不辜负老一辈兵工人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参加此次活动的宣讲成员还有杨静凯老师。参加此次活动的领导有,包头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詹碧茹同志、青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郭俊丽同志;
青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海燕同志;
青山区团委副书记张帆同志;
先锋道街道党工委书记云晓燕同志;
先锋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段丽同志;
学院党委组织(统战)部部长、先锋道区域党工委副书记张宠元同志;
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杨静萍同志;
此次活动由团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晋斐老师主持。

共青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篇二】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红色时尚宣讲,传递正能量

大连大学于2010年成立了红色时尚宣讲团,旨在充分发挥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引领作用,用青年引导青年,用青年教育青年,让听红色宣讲成为一种时尚。而学期过半,我们英语学院也迎来了两次红色时尚宣讲。

第一次红色时尚宣讲于10月24日在新文509进行,由经济管理学院大四优秀学生逯鸣学姐主讲,宣讲题目为“世界是你心的模样”。宣讲中,逯鸣学姐旁征博引,通过播放杨澜在湖南卫视成人礼视频片段,引用张德芬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快乐大本营谢娜精彩语段以及讲述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告诉大家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学会激发自己的潜能,外面的世界很大,自己的世界很小,保持住自己简单的世界就好;
同时学会认清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学会寻求自己人生的平衡点。逯鸣学姐的演讲不仅让同学们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坚定了对未来的选择,更肯定了自己的价值。

第二次红色时尚宣讲于11月14日在新文313进行,有英语学院本学院的大三学生张雪松学姐主讲,宣讲题目为“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份小小的爱”。宣讲中,张雪松学姐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同学们积极思考,也达到了沟通的效果;
张雪松学姐从爱是什么,爱是否是艰难的,爱需要什么几个方面来诠释了爱,又结合自身经历,从生活点滴感悟出一个小小的动作产生的爱的力量很大。张雪松学姐让同学们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细微动作也能传递爱。

两位优秀学姐的红色时尚宣讲一个从自身出发,一个从生活细微处出发,告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从宣讲的点点滴滴中在向同学们传递着正能量。希望之后会有更多更好的红色时尚宣讲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

撰稿人:白博文

【篇三】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段 小 勇

数学应用数学13级杨翠竹36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在65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中,以威县为中心的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敌后严重威胁日寇交通要道和中心据点的战斗堡垒,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陈赓、王任重等我党我军许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曾在威县运筹帷幄,开辟、巩固了冀南根据地,为夺取抗日和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夯实了阵地基础。威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红色资源、老区文化。

  在那场血与火的悲壮历史中,威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日救国和民族解放进行了殊死斗争。1930年1月,威县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同年7月成立威县县委,播下了革命火种,逐步成为威县人民的“主心骨”。威县是冀南区党委的“红都”之一,八路军129师部、冀南区和四分区的党政军机关及兵工厂、被服厂、医院、邮电局、书店、《冀南日报》社驻威县四年之久;
当时的许多重要党政军活动大都在威县进行,如邓小平同志向冀南区党委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冀南区参议会选举等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就是在威县部署或实施的。威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力量,先后出兵一个师,其中独二师改编到129师,四旅成为二纵的主力,县大队、青年营、独立营相继过渡为正规军,涌现出李林、王一夫、李侍曾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威县不仅在敌后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是对日反攻的前沿阵地。发生在1938年5月的“威县战斗”,是八路军挺进冀南后的第一次对日作战,腹背受敌的114名战士壮烈牺牲,1991年10月宋任穷专程到威县凭吊了114名烈士;
1939年2月,按照刘邓首长在威县张庄129师部的部署,陈赓、王新亭率部引诱驻威敌军至城南,指挥打胜了“香城固战斗”,被刘邓首长称赞为“平原模范伏击战”;
1942年5月,吕正操指挥的“掌史突围”,被中央军委特致电嘉奖,称之谓“反‘扫荡’中最精彩的一幕”,等等。威县这片热土,为冀南抗战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救亡的峥嵘岁月已经逝去,但在千锤百炼中孕育形成的威县老区精神,仍然熠熠生辉。一是心系民族、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威县儿女都表现出对民族、对家园的大爱,义无反顾赴兵营,奋不顾身上战场,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中,威县先后有1.35万名青年参军,在册牺牲2589名、伤残5856名,仅地下交通战线就有30名战士牺牲,占冀南区的21%。特别是1947年10月,上级分给威县的征兵任务是1500名,而实际参军人数达到4500余名,占下达征兵任务的三倍还要多,冀南区40多个县平均参军人数仅780名。当时,冀南党委领导同志讲:“威县是老区,老区人民过去对支援前线、参军参战做出了很大贡献,只因为老区人民觉悟高,所以威县的征兵任务就多了一些。”二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拼搏进取精神。抗战中,威县儿女奋勇拼搏、百折不挠,从县抗日游击大队到区小队,从县抗日模范团到各村抗日模范班,从武工队到敌工站,无论受到多大重创,都毫不动摇地配合八路军攻打敌军炮楼据点,伏击日军及日伪军,破击敌人公路壕沟,发扬了奋战到底、势不可挡的拼搏精神,1940年5月被冀南区党委确定为“抗日实验县”。在广大农村,还活跃着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及儿童团等群众组织。1940年青年节,青救会在河岔股村搞了一次大检阅,3000名青年手持大刀、红缨枪,高唱革命歌曲,立誓抗战到底,表现出了青年敢闯敢干、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三是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团结协作精神。面对大难当前、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威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血肉筑起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人山”。抗战期间,威县有日军炮楼据点57个,尽管日军及其伪军四处扫荡甚至实行“三光”政策,但迫于我军民抗日热情高涨、团结奋战的压力,始终没能控制广大农村地区,只能在炮楼据点周围出没。一位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革命家说:“那时的威县,可以说有敌人,无敌区。”还有,在“掌史突围”后,吕正操部队留下72名伤员隐蔽在威县休养治疗,在当时日军碉堡林立、频繁扫荡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齐心协力掩护救治伤员达三个月之久,后分三批将伤员成功送到冀鲁豫军区,保护了革命力量,被称之为“虎口养伤”。四是负重奋进、机智果敢的自强自立精神。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威县儿女面对强大的敌军力量,不畏暴强、没有惧怕,而是负重奋进、斗智斗勇,发扬了自强自立的精神。1939年5月,“大葛寨狙击战”给日军造成了重创,气急败坏的日军放火把大葛寨村的房屋全部烧掉,造成900余人无家可归。面对惨状,我们的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与人民军队一道艰苦创业、重建家园,并坚强地投入到新的激烈抗战中。1940年2月,按照中央指示,宋任穷、程子华在威县指挥打响了“讨伐顽军石友三”战斗,面对顽固不化的反动力量,我县郭森、王真如等积极建言献策,采取进攻、包围、拦截等灵活方式,歼敌2000余人,把石友三军队逐出了威县。同年的“仁里集埋伏战”,是我县与敌军斗智斗勇的精彩范例。当时,日伪军企图让我县大队队副魏誉山率队在仁里集村投降,魏誉山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县委进行了汇报,经过研讨决定将计就计,在仁里集设下埋伏,当场把日军指挥官白井击毙,我大队无一人伤亡。五是胸怀全局、勇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威县素来民风淳朴、乐于奉献,这种精神在抗战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为夺取抗战胜利、建设美好家园,在我县业废物稀、群众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先后出动1.4万名民工、3000余幅担架,奔赴鲁西南、豫北和东北战场抢救伤员;
出动大小车辆5840辆,提供军粮400万斤、牲口5100余头,制作军服5500余件、军鞋33万双、军袜13万双、布匹1万余丈。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包括李子元、郭森、王真如等500多名久经考验的党员干部,分三批南下大别山、桐柏山和湖北、湖南等地接管新解放区工作,为巩固政权乃至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悲壮交加;
看今朝经济发展,居安思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威县的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的来讲威县仍属于欠发达县,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摆脱老区贫穷落后面貌,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保障。为此,威县县委高度重视、倍加珍惜党的历史,去年启动了抢救党史工程,深入挖掘并整理了一些珍贵资料,以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把弘扬和发展威县老区精神,作为推进威县跨越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动员全县人民把在威县形成的老区精神转化为抢抓机遇、奋力发展的不竭动力,转化为赶超升位、富民强县的实际行动,艰苦创业、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努力建设富强威县、现代威县。一是弘扬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创造无愧时代的新业绩。辉煌的业绩源自不懈的追求,源自对养育他的土地深深的爱。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是一致的,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此,我们在全县上下喊响“身在威县、热爱威县、建设威县”的口号,把全县干部群众热爱威县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对威县挚爱的热情激发出来,以投身威县、发展威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树立威县发展才光荣的观念,转变作风投身发展,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努力创造无愧于革命先烈、无愧于时代发展的不朽业绩。二是弘扬百折不挠的拼搏进取精神,咬定目标、努力拼搏,增强干事创业的新动力。发展中遇到一些挫折不可避免,但我们决不会因为一点困难而徘徊不前、萎靡不振。我们将以革命英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勇于担当、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信任,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在前进的道路上逢河架桥、遇山开路,把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化作奋进努力的源动力,以创新的思路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解决影响发展的大事难事要事,书写威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光辉篇章。三是弘扬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齐心协力、奋起直追,努力实现赶超升位的新目标。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威县惟有别人走我们快走、别人快走我们慢跑、别人慢跑我们快跑、别人快跑我们猛跑,才能实现追赶超的目标。为此,我们在全县上下大力弘扬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用这种精神凝聚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围绕实现2013年财政收入达到4.2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100位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好“对标先进、赶超升位”活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镇建设、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搞建设,齐心协力促发展,全面加快威县升位崛起步伐。四是弘扬负重奋进的自强自立精神,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开拓创业富民的新局面。威县是省级贫困县,经济欠发达。但自信自强的威县人民不甘落后,充满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我们将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和发展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自强精神,以“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观念来鼓舞斗志,坚定不移抓招商、上项目、搞城建、兴园区,立志在艰苦中创业、在弱势中崛起、在困境中前进,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改变威县贫穷落后面貌,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五是弘扬服务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勇于进取、奋发有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服务大局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目前威县来讲,发展就是大局,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大局之外。立足加快发展这个大局,我们将动员各级干部树牢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标准意识、担当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有为、无私奉献,在推进重点工作中有作为、求突破,在前进的道路上讲奉献、铸辉煌,使各项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促进威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化发展。

【篇四】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红色经典小故事

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郝佳霖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
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 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七颗豆子

杨明浩

宋绮云、徐林侠是小萝卜头的父母,“西安事变”后,他们三人都被关进了杀人魔窟“白公馆”。小萝卜头自称是“老政治犯”,经常为难友们传书信,大家都称赞他是“聪明可爱的小交通员”。

这天中午,他从高墙院坝回到牢房,见爸爸妈妈都满面喜色地看着他。他坐下一看,哇,桌子上除了牢饭以外,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七颗豆子,加上盐煮熟后好大一颗一颗的。一闻,好香好香呵!小萝卜头哪里吃过,连见也是第一次。爸爸笑着问他:“小家伙,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七岁。”“这几天,因为白公馆监狱的围墙垮了一个垛,特务偷懒,叫犯人去修,又怕男犯人逃跑,只准女犯人去干活,而且打一块石头就奖励一颗这个豆子。你的妈妈为了给你办生日,就去打石头,打了七大块石头,换来了这七颗豆子,不信你去看你妈的手上现在都还有血泡呢……”小萝卜头听得心酸,急忙把妈妈的手拉过来一看:哇,血!妈妈的手还在流血啊,“妈妈,妈妈,你不要去打石头,我不吃豆豆。”妈妈心疼地亲着小萝卜头的脸,忍着泪水:“儿呀,妈妈的乖孩子,你真是天下最苦的娃娃。你生下来还不到八个月就和我与爸爸一道被无辜地抓进了铁牢,你从未过上一天好日子,妈妈对不起你啊!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累死累活也心甘,只要你觉得好吃,爸爸妈妈就满足了……”“爸爸,妈妈!”小萝卜头哭得伤心极了,抱住爸爸妈妈:“爸爸吃,妈妈吃,我们全家一起吃!” 最后,在小萝卜头的坚持之下,爸爸吃了两颗,妈妈吃了两颗,小萝卜头多吃了一颗,就这样,一家人七颗豆子就过了一个生日。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张晨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可是,经过两天的酷刑,盛超群却什么也不承认,徐远举命令陆坚如加重刑罚。到第三天,盛超群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云阳县地下党负责人,还写出了一份“地下党组织”的名单。

  一看名单,徐远举吃惊不小:原来名单上的人物全是云阳县的头面人物:警察局长周璞、督察长高倚明、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发乙和周世禄等l2人。

  事不宜迟!徐远举立即派保密局重庆站副站长吕世琨率特务,会同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一起行动。一到云阳就将云阳县政府机关团团包围,只准进不准出,按图索骥,将盛超群名单上的12人一网打尽,全部押往万县专署连夜审讯。

  折腾了一个多月,徐远举才发现上了当,被抓来的都是反动党团分子及云阳县地主豪绅,是反动统治的支柱,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

  国民党内有名的反共专家就这样被一个进步青年狠狠地耍弄了一回,徐远举为此也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同行暗中讥讽。

  1949年11月l4日,盛超群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一起被枪杀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但他智斗大特务头子的英勇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小萝卜头”学文化

于子涵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

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

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狱中传单

纪有为

一天,“白公馆”里警钟大响。不多时,地坝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岗一看,墙上岗哨的机枪架满了,一群特务提着手枪站在坝子周围,监视着所有“犯人”。

看守所所长陆青说道:“昨天在胡皓手里抓到张纸条,是哪个写的,站出来说清楚……”成岗一听,纸条,莫非是我写的传单出了问题?不多时,只见几个特务拖着受过重刑的胡皓过来了,只见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岗正欲站出来,忽听一洪亮的声音“是我写的!”。原来是齐晓轩站了出来。老齐是江苏人,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来重庆大渡口工厂工作,公开身份是技术员,主要领导工人运动,因被叛徒出卖,10年前被捕,是狱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岗以仿宋字体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写出来让狱中同志们传阅,鼓舞斗志。

陆青右手一摆,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惊,眼睛一转,便问:“据我所知,你哪里都没有去过,这是你们共产党最近的大事情,你怎么知道的?” “告诉你,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你们办公室没有锁,就顺便走进办公室。从你们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所以说是你们告诉我的。”齐晓轩说。

陆青说:“我们的报纸?绝不会登载你们共产党的消息,来呀,去把报纸抱来,让他找。”齐晓轩看了这张看那张,看了大报看小报,终于看到一家民办小报上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这则消息。“你们看,这是你们的报纸吗?”陆青一看顿时呆了。

原来,这张民办小报是成岗隔壁牢房关的黄显声将军给成岗看的。

齐晓轩走向牢房,楼上楼下的同志们、难友都站在铁窗前,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齐晓轩满脸笑容,向同志们点头致意:“同志们,难友们!我们胜利了,重庆快解放了,五星红旗将在歌乐山上高高飘扬!”

【篇五】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红色故事
作者:
来源:《现代国企研究》2017年第02期

        【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是在研制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生俱来就具有自主创新的优良基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院”)在自行设计、自主研制目标的牵引下,依靠航天人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攻关,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先进技术,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令国人骄傲、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遵循“三步棋”预研模式的基础上,一院将其发展为“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新模式,更加突出了自主创新在航天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发展模式主导下,长征运载火箭系列型谱逐步形成。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到地月转移轨道,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技术跨越发展,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高科技产品。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太空,到神舟载人飞船遨游星河,再到“嫦娥奔月”、“天宫神八”交会对接,一院用了40年的时间,解决了若干项火箭技术难题,实现了运载火箭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一院历史性地完成了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的百次发射,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发射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航天正是着力于自主创新,以界他国而自立于世界,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从这一点来看,载人航天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

        【戚发轫的签名】

        在著名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戚发轫亲眼目睹了“联盟”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其中的一个“镜头”更是刻骨铭心:万里无云的蓝天下火箭傲然矗立,整装待发,3名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昂首阔步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在他们即将进入“联盟”号飞船之时,飞船的总设计师健步走上前来,当着3位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在与航天员们一一握手告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没有把握我不会送你们上天的。

        戚发轫期待着这一天,自己也可以作出同样庄重的承诺。

        为了实现这个承诺,戚发轫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要求同事。

        在1999年11月发射试验飞船之前,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咋办?于是,工程总体就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让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防万一。由于牵涉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戚发轫宣布:只要是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一个字:干!

        结果为了这一个干字,几年来,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加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脑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杨利伟健步走向飞船。

        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迎上去,当着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

        【把买车的钱省下来】

        在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高铭的心里,一直铭记着一位老专家的身影。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身处上海的这位年过60的副所长,每次来北京参加调度会,只选择一种交通工具——火车硬座。看着这位老专家开会时熬得通红的眼睛,高铭心疼了:“您老怎么不坐卧铺啊?”

        老专家的回答让她动容:“任务组经费非常紧张,我自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和这位老专家一样,多少航天人宁肯委屈自己,也绝不让自己的事业“吃亏”。

        一位参与载人航天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的年轻科学家谈起一次“激烈”的争论。

        他所在的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科研条件比十几年前好多了,积累了近百万元的科研发展基金,有的同志建议买部汽车改善改善条件。

        但大家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认识到:今天搞航天仍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在研制工作中尽量降低成本,节约开支,买车要比依靠社会交通服务花费大,目前还没有工作需求。

        买车计划“流产”了。而当年载人航天研究中计划拨款偏少,严重地影响了研制进度,研究室毅然拿出了多年积累的科研发展基金几十万元,购买了示波器等急需的科研设备,按时完成了当年的科研任务。

        这位年轻人打趣地说:“我们自己多吃点苦,航天任务就少吃点苦”。

推荐访问:宣讲 收获 对象 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宣讲红色故事服务对象收获 对红色故事宣讲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