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5篇

时间:2022-07-26 12: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5篇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篇1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篇2

  从6月17日升空至今,神舟十二号“太空3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经成为在太空中停留时间最久的3位中国人。过去3个月里,他们先拆“天舟快递”、在天和核心舱搞收纳搞装修,完成了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又先后两次出舱活动和舱外作业,给空间站外加装上全景“自拍杆”,还进行了许多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时不时还拍点太空VLOG大片,练练太空运动,做好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

  现在,3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的任务已接近尾声,准备9月中旬重返地球,正好还能赶上回家过中秋节。为了保证航天员回程的安全可靠、万无一失,需要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神舟飞船、地面测控、着陆场、甚至备用火箭和飞船等各方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这一期,神仙号带你快速了解,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重返地球,总共需要哪几步?

  首先,假如万一神舟十二号出现问题无法返回,一枚长二F火箭和神舟十三号飞船将作为备用方案启动升空,去接航天员回家。整个救援过程最长16天,最短8.5天就能完成。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神舟十二号能按原计划顺利返回。

  其次,在准备离开核心舱之前,航天员还有不少收尾工作要做。

  第一步、航天员需要做一些加强锻炼肌肉、骨骼和心肺功能的运动。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活3个月,突然返回地球的重力环境中,身体会有不适应。为了减少对身体的损害,航天员需要尽可能维持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状态,以此缩小环境不同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航天员需要把出舱时使用的舱外服干燥好、储存起来,给后面的宇航员继续使用。

  第三、航天员要当好“搬运工”。不仅要搬行李,还要“搬数据”。3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期间做了很多实验,这些具有很高科研价值的成果都要从“天和”核心舱搬到神舟十二号飞船带回地面。而且航天员离开空间站之前,需要完成舱内环境整理。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以后搬了很多生活和实验用品布置自己的“小家”,在回地球前要把物品挪回原位,部分物品还要绑在空间站内壁上,防止漂浮滑落。

  第四、在搬运结束后,航天员进入到下一“关”,也就是关闭空间站内的各个舱门。

  接下来,第五步,航天员接到指令离开核心舱,返回神舟十二号飞船,坐好、系好安全带,并且检查航天服的气密性以及设备的完好度。

  第六、3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分离,但这时还不会立刻返回地球,他们要驾驶飞船对核心舱进行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

  第七、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后,神舟十二号飞船启动返回程序。我们知道,神舟飞船的前段是轨道舱,中段是返回舱,后面是推进舱。在接到指令后,轨道舱会率先分离,作为一个独立的卫星,在原来的轨道等待接受新的任务指令。

  第八、轨道舱分离后,神舟十二号的返回舱跟推进舱继续飞行,到了一定的时间和位置以后,根据地面的要求,它会进行第二次姿态调整,变成背朝前,脸朝后倒退着飞。然后推进舱发动机点火,把飞船组合体的速度降下来,降低轨道高度。到了一定高度后,推进舱分离,在返回大气的过程中烧毁,而剩下的载有三位航天员的返回舱继续返回地面。

  这时候,返回舱是以极快的速度进入距地100多公里的大气层,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和燃烧,返回舱的表面温度达到上千摄氏度,而内壁温度大约是30摄氏度左右。进入大气层,返回舱会经历几分钟时间的黑障层也就是通信中断过程,随后飞船与地面测控人员通信恢复,继续滑行下降。

  第九、当飞船下降到离地面10公里的高度时,进入开伞程序。先是打开引导伞,然后打开减速伞,最后才打开主伞。设计成三个开伞程序缓慢减速,一是防止主伞崩坏,二是防止减速过猛、航天员的过载超过承受范围。航天员陈冬曾这样描绘开伞时的情景:只听到“砰”的一声响,虽然身子是束缚住的,但还是会往上一窜,然后飞船就会旋转,就跟水桶在井里打转一样。此时,返回舱内的航天员会明显感觉很难受。不过开伞成功,就代表着返回过程已成功一半了。

  第十、返回舱距地面5.7公里的时候抛大底。为防止被大底砸中,只有抛掉大底后,救援直升机才可行动。在距地面1.5米时返回舱点火反推,然后返回舱缓慢落地。等到救援人员赶到返回舱落点,航天员出舱,整个返回程序才算结束。

  此外,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降落四子王旗着陆场不同,此次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将头一次降落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滩区域的东风着陆场。在确认了神舟十二号会在东风着陆场着陆后,东风着陆场将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的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当地展开了综合演练,针对着陆场不同地形、不同天气状况、不同着陆时间,进行了搜救模式演练,为迎接航天员返回做准备。

  以上,就是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准备步骤和基本过程,实际上,航天任务过程远比我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差之毫厘,就可能功亏一篑。而每一次万无一失的背后,都是无数无名英雄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守护,让我们弹幕走一波,向英雄的航天员和中国航天人致敬!也一起期待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平安凯旋。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篇3

  “神箭”在弦,再度问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图,以蓝色的星辰大海为背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红底白字格外醒目,而标识中央绘制有龙形“12”标志,以及空间站、神舟飞船、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手绘图,同时还有一名出舱行走的宇航员,令人联想,让人振奋,强大的中国航天梦。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梦想。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梦想的伟大民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远古的传说,朴实的向往,却印证着中华民族先人们的丰富联想与智慧,因此,也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启了人类探测宇宙的思想先河,“可上九天揽月”,中国能够走向星辰大海,航天事业发展能有今天的辉煌,更离不开先人们古老神话的启迪,在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今天,我们终于把先人飞天的梦想,变成了航天的现实,神舟将再度飞天,太空即将再次迎来中国人的造访,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对我们祖先飞天梦想的更好告慰。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强国。敢让日月换新天,我们需要这样的一颗精神信标,在茫茫宇宙定位复兴梦想。宇宙空间是不得不上、不得不守的高边疆,新中国成立之初虽一穷二白,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在毛泽东主席发出此号召12年后,中国就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当然,我们曾经艰难,曾经受制于人,但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无人可以阻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新时代。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中国空间站”即将正式载人运行,标志着中国航天新时代的开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开启之时。伟大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崛起的梦想,无疑,中国航天梦成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给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将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新时代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14亿中国人民的骄傲,也必将造福世界人民。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一枚小小标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历久千年的飞天梦,将在今天进一步实现,中国航天即将进入新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为中国航天祝福,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途漫漫,努力奋斗,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篇4

  认真观看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相信大家被航天员王亚平体现出来的航天“巾帼力量”所震撼,我们要从天宫课堂中,汲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量。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巾帼不让须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学习的快乐。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

神舟14航天员节目观后感篇5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虽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中国的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其“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用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

  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8%和99.7%。如同它那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长征一样,几十年来,它始终是令中国人自豪的伟大创造。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

  短短十几年中,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

  载人航天,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从长征火箭、神舟飞船到“飞天”舱外航天服,载人航天征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奇迹,无一不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标志性创造。

  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飞天之路上,曾一度远远地走在了美、俄等航天大国的后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梦想到现实,其间跨越的何止千山万水?

  这跨越的基石,就是独立创造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神舟一次次圆满飞行,一次次向世人昭告,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太空,神舟的航程才刚刚开始。但,如同一台永不停歇的助推器,中国人特有的创造精神必将托举着已经起飞的神舟飞得更高、更远。

 

 

推荐访问:神舟 航天员 观后感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观后感 航天员进入天舟三号观后感 神舟12号航天发射观后感 神舟12号载人航天观后感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观后感 神舟13号发射成功的观后感 神舟13号发射的观后感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事迹感悟 神舟12号飞天的观后感 中国航天神舟十二号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