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重大改革

时间:2022-06-10 10: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重大改革,供大家参考。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重大改革

 

 2023 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一、商鞅变法 (一)背景

  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直接推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二)内容 内容 具体措施内容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以 农 致富 的 经济改革 废井田, 开阡陌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重 农 抑商 , 奖 励耕织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认为工商业是“末业”,凡从事工商业或者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都要受到惩罚,全家大小都投入官府充当奴婢。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统一度量衡 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奖励军功,加 强 集权 奖 励 军功 , 实 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刑罚. 废除“世袭 世 禄制” 宗室成员没有立军功者,要除掉其宗室属籍,剥夺其贵族身份,以此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严格户籍制 度 , 制定连坐法 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得受同等刑罚。

 普遍推行 县制 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 31 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 明 法令”,制定秦律 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改革旧的社会 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三)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坚强有力的支持

 (四)评价: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1. 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消极影响: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③人民起义不断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内容

 1. 经济上:

 (1 1 )均田 制

 ①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③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④影响: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 2 )三长 制

 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③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2. 政治上:

 (1 1 )整顿吏治 ①原因: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③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 2 )迁都洛阳

 ①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经济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军事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②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③概况:493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由平城迁至洛阳。

 ④影响: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有利于胡汉民族

 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3 3 )实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汉制。

 3. 社会习俗

 (1 1 )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 2 )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

 (3 3 )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性质和作用

 1. 性质: :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 作用:

 (1 1 )经济上: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北魏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 2 )民族关系、政治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的良好环境。

 (3)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

 (5)改革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三、王石变法 (一)背景

 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王安石 的“ 三不足 ”精神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二)目的

 1.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三)内容

 1. 富国之法

 (1 1 )青苗法: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 2 )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 3 )其它: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 强兵之法

 (1 1 )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 2 )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取士之法

 (1 1 )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批评”恩荫”制度,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2 2 )作用: :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四)王安石变法的性质、评价及启示

 1. 性质 :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2. 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促进

 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 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推荐访问:高考 备考 中国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