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前车之覆化为后车之鉴

时间:2022-06-10 12: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前车之覆化为后车之鉴,供大家参考。

将前车之覆化为后车之鉴

 

 将前车之覆化为后车之鉴

 “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晋书》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甚至有时还会陷入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中。遇到这种时候,所有人都会说,勇敢地站起来,坚定地走下,你必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我们不禁要问,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继续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刘备有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一生征战,从未懈怠,可见,他有着坚定顽强的品质。然而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公元 184 年刘备起兵开始,一直到公元 207 年到隆中访问诸葛亮之前的二十多年中,几乎无一胜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测,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加入,恐怕刘备还要继续失败下去。这是为什么?是刘备没有总结教训吗?作为当时屈指可数的政治家,刘备不可能不总结失败的教训。但根据以后的情况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刘备对失败教训的总结不够深刻。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刘备总结失败教训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上,从未深入到战略层面上。也就是说,刘备没有找到其连续失败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在表面上修修补补,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他一败再败的颓势。是诸葛亮的出现,才帮他深入透彻地分析了战略层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战略大方向不正确。自曹操统一中原之后,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尽,刘备再与之争雄,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样的战略形势下,曹操必然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而与之争雄的刘备必然是首先被击破的对象。此时的刘备最恰当的战略方针应该是联合各路诸侯共同抗曹,然后再寻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结果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先联吴抗曹,然后取荆州,攻西川,夺汉中,从根本上扭转了自己的被动局面。

 失败是令人痛心的,在人一生的奋斗中,谁又能保证永远不失败呢?但失败也不全都是坏事,它至少提醒我们,在某个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如我们突然感觉到腹痛难忍,这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应该赶快就医,而且寻找好医生,争取找到病根,以便彻底根除病源。但如果我们仅仅吃两片止疼片或找个庸医打个止疼针,止住暂时的疼痛的话,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我们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要想让“前车之覆”真正成为“后车之鉴”,就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前车之覆的原因,千万不可将倾覆的“车”反过来,继续出发,那样的话,不久还会继续倾覆,甚至还有可能坠入深渊。

 然而,正视失败是需要冷静的头脑和透彻的分析的。

 1927 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大肆屠杀,我党毅然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这三次起义均已失败告终。因为是我党第一次独立领导武装革命,失败在所难免,无可厚非。然而当时的左倾领导者却因为怀着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痛恨而无法冷静下来,狂热地号召全党继续在大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只有毛泽东同志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我国国情和政治形势,认识到我国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根本无法与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抗衡,而生活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苦农民才是中国革命最雄厚的力量,只有依靠这些农民,中国革命才有前途。于是他果断地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分析是正确的,城市起义全部失败,而井冈山的革命却像星星之火一样,染成了燎原之势。

 毛泽东并不他比别人聪明多少,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在失败之后保持冷静的头脑,能深入透彻地剖析原因,

 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失败了原因,这才最终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

 正视失败是需要勇气的,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发生了官渡之战,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多次为袁绍提出好的建议,但袁绍始终听不进去,结果大败而归。失败后的袁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田丰、沮授全部杀掉。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重整旗鼓,总结教训,东山再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但袁绍失败后杀掉自己的谋臣,彻底暴露了他内心的虚弱。这样一个没有正视失败的勇气的人注定不会成功。

 一个成功者,一个伟人,其伟大之处并不是从来不失败,他失败的次数甚至比常人还多,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发现失败的价值,拥有正视失败的勇气和冷静分析失败的头脑。因而,他就能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将“前车之覆”真正化为“后车之鉴”。

推荐访问:前车之覆 化为 后车 将前车之覆化为后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