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现场会上讲话

时间:2022-08-31 14:2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现场会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现场会上讲话

 

 在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 我们这次创建工作现场会, 是在全市上下正迅速掀起“学苏北精神, 促济宁跨越”的浓厚氛围中, 是在各行各业正以饱满的热情、 唯旗誓夺的士气、 破釜沉舟的决心, 全力以赴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 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 总结交流经验, 查摆存在问题, 研究改进措施, 理清创建思路, 动员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振奋精神、 凝聚力量, 推动全市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刚才, 我们参观了微山县创建工作现场, 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介绍。

 省文明办副主任迟云同志在百忙之中亲临大会指导, 并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 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鞭策, 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 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微山县是革命老区, 地处湖区、滩区、 矿区, 自身条件并不优越, 但是, 之所以能闯出一条创建工作的新路子, 一是领导重视盯得紧。

 县委、 县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突出改善民生这个重点, 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 实行部门分工负责, 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引导各类资金集中向文明村投入。

 二是创建载体选得准。

 微山县结合实际, 以“三高一创”活动为抓手, 坚持试点引路, 树立样板,引导和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分类指导抓得实。

 微山县把创建工作与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村相结合, 探索出“生态+旅游”模式、 “矿村共建”模式、 “改造旧村建社区”模式等。

 这些经验做法, 很值得学习借鉴。

 下面, 我就下一步如何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 讲三点意见。

  一、 在总结经验中寻找差距, 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

 近年来, 全市上下、 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创建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全市 1800 多个村通过检查验收, 今年有 958 个村提出了创建申请, 创建工作呈现出积极、 健康、 向上的发展势头。

 一是定位更高了。

 各县市区都把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 形成了上下联动、 全面行动、 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兖州市逐个乡镇召开现场会推进创建工作, 提出了今年底完成 60%的创建任务, 财政拿出 500 万元, 扶持建设 50个文明小康村。

 泗水县、 汶上县等实行部门包村责任制, 定期督导检查, 严格考核奖惩, 取得较好效果。

 二是措施更硬了。

 各县市区结合实际,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 有突破意义的工作举措。

 特别是在发展特色产业、 完善公共服务、 培育新型农民、 改善村庄环境、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 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

 任城区实施生态家园建设, 嘉祥县、 金乡 县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村庄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邹城市建设高标准的镇文化中心、 村文化活动室 200 多个, 方便了群众的文体活动。

 三是投入更大了。

 市财政逐年增加“三农”投入, 去年安排资金 3.2 亿元, 集中扶持重点项目、 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

 市财政资助 40 个乡镇建设文化站、 100 个村建设文化大院, 为 2000 个村配备图书 60 万册。

 市帮扶办累计协调解决资金 2.19 亿元, 捐赠各种物资价值达 1400 多万元。

 各县市区也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梁山县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 仍对每个通过检查验收的村, 给予 3000 元奖励, 大大调动了创建积极性。

 四是合力更强了。

 从党政机关到群团组织, 从工商企业到驻济单位, 都能发挥优势、 积极参与, 对创建工作的支持越来越大。

 市委组织部落实资金 1300多万元, 为 640 多个村建设组织活动场所; 市科技局组织 3000 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市建委指导 44 个乡 镇、 208 个村完成新一轮规划。

 各相关部门单位开展了“环境优美乡 镇”、 “绿色小康村”、 “民主法制示范村”、 “青年文明新村”、 “信息村”等一系列创建活动。

 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文明机关与 466 个村开展“城乡文明结对共建”活动, 大大提升了创建工作的标准和档次。

 五是效果更实了。

 各县市区在创建工作中普遍以解决农民切身利益为着力点, 注重往实里抓, 往实处做, 不图形式热闹, 不做表面文章,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效

 果看得见, 摸得着, 实实在在。

  但是, 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上。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县市区还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工作研究不够, 领导力度不大。

 有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难情绪、 急躁情绪和懈怠情绪, 缺少有效的方法手段, 工作没有突破性进展。

 二是工作措施不到位。

 有的县市区仅仅停留在会议开了、 文件发了, 领导讲了, 就是不指导不督促不检查, 导致面上工作效果不明显, 新建高标准文明村较少, 连线成片的就更少。

 三是管理机制不到位。

 不少地方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验收过后, 管护问题就无人问津。

 有的“脏乱差”问题突出, 垃圾堆、 柴草堆、 沙石堆、 粪土堆随处可见, 臭气熏人, 脏物、 脏纸、 废弃塑料袋漫天飞舞, 不堪入目。

 有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损毁严重, 宣传栏、 阅报栏内容更新不及时, 群众性创建活动开展不经常、 缺乏吸引力, 阵地和载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硬化、 绿化工作维护不力, 有的路面严重破损, 绿化带严重破坏, 创建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巩固和提高。

 四是经费投入不到位。

 有效整合创建工作各项资金做得不够, 还存在着资金分散、 衔接不好、 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

 所有这些, 我们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拿出过硬措施, 切实加以改进。

  当前, 我市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三年来的创建实践告诉我们, 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 不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生态市建设的有效载体, 而且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落实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

 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它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 由无形变有形, 由单一进入综合, 整建制地推动创建工作, 成为我市继文明一条街之后,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个品牌。

 作为生态市建设的载体, 它广泛普及了生态概念, 培养了生态意识, 健全了生态市的细胞。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它促进了村庄的改造、 环境的改善、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凝聚了支援“三农”的社会力量, 带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展开, 推动形成了共谋农村发展的新气象, 使广大群众增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载体,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贯彻了统筹城乡、 城乡 一体化推进的发展思路, 促进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造了稳定、安详的农村环境。

 可以说, 创建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工作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正在逐步凸现, 而且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作为这项工作的组织者、 指挥者、 参与者, 一定要坚定必胜信心, 增强必胜信念, 克难攻坚, 锐意进取, 集中精力、 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把这一民心工程抓紧抓实、 抓出成效。

  二、 在把握重点中创新思路, 全力推进创建工作的新跨越

 创建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怎么实现目标, 如何完成任务,我想有这么几条必须牢牢把握, 那就是:

 重在建设, 根在群众, 贵在坚持, 难在创新。

 重在建设, 就是要坚持做到围绕中心、 突出核心、 贴紧民心。

 根在群众, 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意愿, 充分发挥群众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贵在坚持, 就是要不断丰富创建内涵,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抓好创建工作, 努力使创建过程成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

 难在创新, 就是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努力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 用新的思路、新的载体、 新的抓手, 不断巩固和改进工作。

 这几条, 是我们在多年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对做好今后的创建工作很有指导意义, 应当认真坚持。

 坚持这几条, 必须突出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

 要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的着力点, 把心思放在创建工作的规划上。

 规划是发展的目标导向, 也是创建工作的宏伟蓝图。

 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 首要的是做好规划这个基础性工作。

 在思路上, 要着眼全局, 通盘考虑, 坚持特色产业、 基础设施、 经济社会、

 生态建设统筹规划, 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实现融合互动发展。

 各涉农部门要把“一池三改”,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工作, 卫生、 医疗、 社保、 农民培训等向创建村集中, 整合优势资源批次推进。

 各县市区、 乡 镇、 村都既要坚持整体推进, 制定“面”上的总体规划, 又要坚持因地制宜, 制定“点”上的发展计划

 注重转变一批城中村和位于城郊的村, 与乡镇一体规划、 一体建设, 加快农村向城市、 村庄向社区、 农民向市民转变; 提升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 联系周边村庄, 集中规划建设, 向小城镇发展; 改善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 立足现有基础, 健全公共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发展为中心村。

 各村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 也要制定绿化美化、 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 农民培训等的专项规划,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

 要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的突破点, 把力量放在大力推进连片创建的重点上。

 连片创建,反映的是工作进度和影响, 也是创建工作向深层次拓展、 产生规模效应的重要标志。

 连片创建要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以城市周边村为重点, 全面抓好改造提升, 带动文明生态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缩小城乡 差别梯度; 二是以乡 镇所在地为重点, 有计划地把乡镇所在地的村率先建成文明村, 以此为重点抓辐射带动, 把小城镇构筑成文明村集群; 三是以国省道沿线村庄为重点, 抓拓展延伸, 实现创建连线式发展, 把交通干道的沿线村构筑成文明生态长廊; 四是以旅游风景区周边村为重点, 搞好环境卫生整治, 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 使之与旅游风景区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

 今年, 各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明村片区。

  (三)

 要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的切入点, 把干劲放在改善村镇环境的建设上。

 生态环境建设是创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 解决的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当前气候转暖、万物复苏, 也是蚊蝇滋生、 病菌繁殖和传播的季节。

 要集中精力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 积极推进“一池三改”(建沼气池、 改厕、 改厨、 改圈)、 “三清”(清粪堆、 清垃圾堆、清柴草堆)、 “五化”(道路硬化、 庭院净化、 街道亮化、 村庄绿化、 环境美化)

 工作, 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垃圾乱倒、 粪土乱堆、 禽畜乱跑、 柴草乱放、 污水乱泼的问题。

 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没有长效管理机制作保证, 即使一时建成了, “脏乱差”问题也会卷土重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做到“一手抓建设, 一手抓管理”不动摇, 经常性管理不间断, 努力巩固扩大创建成果。

 在这方面,基层创造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成立村民义务管护队, 党团员划片包街, 村民门前“三包”,集体出资专人承包, 签定责任书、 实行市场化管理等,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较好效果。

 从目前情况看, 门前“三包”与专人有偿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更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比较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 值得推广。

  (四)

 要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的支撑点, 把精力放在加大创建经费的投入上。

 建设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 资金投入是保障。

 实践证明, 在投入保障机制上, 我们所采取的“政府财政投一点、 包扶单位帮一点、 社会各界捐一点、 村集体经济筹一点、 受益群众出一点、 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 是行之有效的, 要继续坚持好。

 下一步,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 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辅助, 引导广大农民捐资投劳, 探索市场化的路子, 整合资源, 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突破资金“瓶颈”。

 市文明办要积极争取资金, 对提前完成 60%创建任务、 验收达标的县进行奖励。

 各县市区、乡 镇财政也要把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建设纳入年度预算, 通过以奖代补、 以物抵资、 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落实到位。

 在保证支农资金渠道不变、 用途不乱的前提下, 把农业、 交通、科教、 卫生、 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 重点向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建设集中, 进行“捆绑式”投入, 力争取得最大效益。

 村集体和农民出资出劳, 要由各村按照民主、 公开、 自愿的原则组织实施。

 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 主要由县市区、 乡 镇组织辖区内企业、 事业单位捐助, 所筹款物要规范管理, 全部用于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建设。

 对捐资帮建表现突出的

 单位和个人, 要通过典型宣传、 予以冠名、 建功德碑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

  (五)

 要牢牢抓住创建工作的关键点, 把思路放在调动农民群众创建的热情上。

 农民群众是文明生态村、 文明小康村创建工作的建设者、 管理者、 维护者、 直接受益者, 也是评判者。只有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通...

推荐访问:创建文明小康村工作现场会上讲话 小康村 会上 创建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