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时间:2022-06-18 0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4篇

【篇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问: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哪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答: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篇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连载之五

四、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6日 07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
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篇三】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问: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哪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答: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篇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2011年12月,美国宇航局所属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确认了一颗行星,它位于所谓的“可居住带”中,并且围绕一颗和我们的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公转。这颗系外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22b(Kepler-22b)。那么这就引起了“第二个地球”的问题,这颗22b也能适合人类生存吗?

  在这个问题上,到2011年2月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54颗位于可居住带的系外行星候选体,22b是首颗得到确认的。但是寻找第二个地球,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实际上人类离真正找到第二个地球,路程还非常遥远。22b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地球,还有很多未知数。

  大家知道宇宙当中有几千亿个银河系,每一个银河系差不多有一千亿个太阳,把这两个数乘在一起,宇宙当中大概会有十的二十三次方个“太阳”。像太阳这样会发光的恒星,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里面大概就有两千亿个。太阳并不在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在从中心到边缘三分之一的地方,并不是一个很耀眼的位置。

  假如说我们能够跑到银河系比较遥远的一个恒星上来看太阳的话,实际上太阳系也就消失在茫茫繁星之中,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点;
如果我们的飞船很靠近土星,回过头来拍地球,看到的地球只是一个光点;
那么要是从月亮上来看地球呢?它就像我们从地球上看月亮那样大了。地球虽然在茫茫宇宙当中是并不起眼的一个星球,但是上面却存在非常美丽的家园,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还有我们人造的文明。

  既然说22b很像地球,我们就先来看看,地球究竟是什么样一个星球?为什么在地球上适合生命的繁衍?然后我们回过来再来看22b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

  ■为什么地球适合生命繁衍?

  第一个判据就是可居住带。就是这个行星和它自己的母星(恒星),在一个非常合适的距离上,太近就太热,太远就太冷,那么不近不远的地方最适合生命繁衍。你看,太阳有九大行星(当然冥王星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不再是大行星了),最里头是水星,而火星又远了一点,地球刚好处在这样一个温度合适的地带,就可居住。

  除了距离合适以外,地球还有合适的质量。地球的质量如果比现在小,像火星那样,它的引力就不够大,就不可能吸引住一个比较合适的大气,所以火星上基本没有大气,因为大气里面的分子都逃逸掉了。一个没有大气的行星是很难有生命的,首先白天太阳会直接照射到表面,温度非常高而且紫外线非常强,没有大气的话就没法阻挡一些高能粒子对它表面上的生命进行轰击;
到了夜晚,由于没有大气,产生温室效应,散热又散得太快,变得非常冷。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几乎是圆轨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离太阳最近、最远的两个点的距离只差1%,这就使得地球差不多是整个轨道周期上都在可居住带。假如这是个非常椭圆的轨道,有些地方离太阳非常远,有些非常近,那么在绕日一周的轨道周期当中,就不可能每一个点都在可居住带上,也就是说不可能时常保持一个很合适的温度。地球上温度比较稳定,就是圆轨道造成的。

  另外地球有自转。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很好的,24小时转一圈,使得东西两半球都有机会被太阳晒着,温度不会差太多。要是没有这个自转的话,地球就是个阴阳球,对着太阳那一面非常热,背着太阳那一面非常冷。

  地球还有个很合适的轨道倾角。就是说地球的自转轴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轴之间有一个夹角,差不多二十三度多一点,我们叫它黄赤交角。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地球有半年的时间太阳是处在北半球,另外半年时间在南半球。有些行星的交角,比方说天王星有97度,就没有这种好条件了。

  地球还有合适的密度。地球是一个岩石型的行星,而木星是一个气体型的行星。地球的平均密度是五克左右每立方厘米,这个密度差不多是岩石的两倍,人可以行走,可以盖房子,修铁路。而木星的密度是0.69克,比水的密度还低,所以你不可能设想在木星上盖房子,人也站不住。

  另外,地球有磁场。指南针发明出来,可以指向,但磁场不仅是用来指向的。太阳虽然会送来光和热,但是它也发出一些高能粒子。大家知道,高能粒子对身体是有伤害的,你不能够天天去照X光,而比X射线厉害得多得多的射线有的是,比如说伽马射线,还有一些能量很大很高的粒子,如果轰炸到地球上来,那么生命是很难活下去的。那么靠什么来保护我们呢?磁场。来自宇宙的高能的带电粒子进了磁场以后就会被它拽住,这样它就进不了大气圈了,它就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里面打转,所以地球磁场是我们的保护层。

  ■为什么它们是地球的幸运星?

  谈完地球,我们再谈谈它的母恒星,就是太阳。

  很幸运我们的太阳每天照耀地球,它的质量也是不大不小,发出的热量不大也不小,上帝造物就造得这么灵巧。大概是在135亿年以前宇宙开始大爆炸,然后就慢慢演化,大概到了最后的五亿年才开始有生命的繁衍,也就是说,太阳诞生四十五亿年,基本上没有生命活动,是最后五亿年生命活动才开始。从原初生命演化到今天的人类,也差不多花了五亿年时间。我们今天是很幸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质量刚好的太阳周围。

  要想使地球永远处在可居住带的温度,除了我刚才讲的,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给你光照的那个太阳它不能乱变。如果它一会儿热一会儿冷,那么尽管还是这个距离,地球上的温度也照样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像太阳这种温度不变的恒星实际上不多,大概至少有一半的恒星,温度是经常变化的,而且变得非常激烈。还有,没有另外的恒星跟太阳在一起,它只有行星,所以叫做单星系统。在宇宙当中,单星大概也只占一半,有50%的恒星是双星系统甚至三星系统、四星系统。如果太阳不是单星而是双星的话,它就会严重地影响绕着它公转的一些行星的轨道,如果地球的轨道发生很大的变化,它就不可能永远地处在一个所谓的可居住带。

  地球还有一个很好的邻居叫木星,它的质量非常大,大概是地球的三百倍,所以外面有什么有害的东西要想来访问地球,首先要过木星这一关,比如说粒子硬是打进来,如果没有木星挡一下,就跟踢足球没有守门员一样,球一下就踢到你的门里去了。

  另外还有月亮对地球的作用。月亮有潮汐力,它起到一个搅拌器的作用,使潮水在整个地球里面晃来晃去,所以海洋里的养分都非常的均匀。

  ■为什么找不到像地球一样的行星?

  我们人类为什么能够在地球这样一个美丽的家园里面生存繁衍?它确实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可是宇宙当中有十的二十三次方个太阳,所以人类就会想,尽管地球这么完美,难道就没有第二个地球吗?所以人类就踏上了寻找第二个地球的历程,希望找到自己的邻居,那么我讲一讲人类寻找自己邻居的活动。

  形象地说,我们向外星发过名片,打过电报,也收听过广播,结果这些手段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没有任何结果。那么经过这样一个历程之后,科学家想,我们可能要更加脚踏实地地来做这件事情。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如果有地外生命,那一定是发生在行星上,而不会发生在恒星上,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应该去寻找太阳系以外,别的恒星有没有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就是寻找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开普勒-22b现在被认为是最像地球的一颗行星了。

  寻找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实际上也就最近二十年的事情。第一次发生在1995年,一个瑞士的天文学家小组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星,距离我们48光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就奖给了发现这颗星的两个科学家,瑞士的天文学家米歇尔·麦耶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杰弗里·马西。

  自从有了第一个发现,后面的就很容易了,不断有报告,又发现了太阳系以外别的恒星系统有行星。但是,把这些发现考察一下就发现,没有一个像我们的地球,它们更像什么?更像木星。体积很大,质量很大,找不到像地球这样一个大小的行星。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宇宙当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的行星都是像木星那样呢?答案是——可能这个跟观测的手段有关系。在遥远的地方发现一个行星,总是个头大的容易发现,找不到像地球这样质量的行星,不意味着宇宙当中没有这样的行星,而是你现在的探测手段还不够先进。

  ■寻找系外行星有什么方法?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我们寻找系外行星的一些最常用的方法。

  一种办法是直接去找太阳系以外的地球,但是这个太困难了。为什么呢?

  第一个困难地球跟太阳离得太近了。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公里,看上去很大,可是如果你把它摆到一百光年那么远的地方,那么这两个之间的角距离(由一定点到两物体之间所量度的夹角)就非常小了。像地球跟太阳这样的一对天体,把它放到天狼星那么远的地方,它们之间张角只有0.35角秒,如果放到天津四(天鹅座α星,已知的最明亮的恒星之一)那么远,那张角只有千分之一角秒了,挨得太近。一角秒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说两个天体一个角秒,就相当于你把一颗芝麻放到200米远的地方,你看这颗芝麻就是一个角秒,非常小。

  第二个困难,地球跟太阳亮度差得很大,差了大概一千亿倍,然后挨得又那么近。你怎么看得见它?在很亮很亮的恒星周围,用望远镜直接去找这么个离它很近,像地球一样的东西,当然是非常非常困难。

  第三个困难呢?除了太近、反差太大,另外还太暗,用星等的概念,差不多是叫三十等。你们看天上的星星不用任何望远镜,肉眼可以看到的是六等星,星等数每增加1,大约暗了2.5倍,那么三十等星差不多是十的十次方,直接的办法不能看,所以现在只能找间接的办法。

  间接的方法就是说,我不是去直接看它的行星,而是看它的母星。比如说把太阳跟地球放在100光年远的地方,我不是去直接看地球,而是去观测太阳,看看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个变化来推测它边上有个地球。有些什么间接方法呢?

  因为恒星跟它的行星都是绕着一个公共的质量中心在转,这个质量中心的位置跟恒星的中心位置挨得非常近,但不是完全等同的,所以看上去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如果你去观测这个恒星的话,它在天上不是不动的,是在转圈,只是圈的半径很小。也就是说,由于有行星的存在,恒星会晃动。

  还有一个办法,在这个晃动过程当中,光会时而朝着我们过来,时而远离我们而去。在物理上有个原理,当光朝着我们飞来的时候,颜色会变蓝,离我们远去的时候,颜色会变红,这个叫做多普勒效应。一会儿变蓝颜色,一会儿变红颜色,那么通过测量颜色的变化,可以算它的速度,通过算速度,就可以解出来它上面有没有行星。1995年发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的行星,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

  第三种办法是遮挡。如果有一个地球绕着太阳转,它时而会从太阳前面走过去,时而会从背面转过去,当从前面走过去的时候,太阳光就会有凹坑,相当于日食月食,这个坑的大小就跟这个行星的大小有关系。行星越大,这个坑就越深,行星越小,坑就越浅。

  ■为什么“开普勒”能发现类地行星?

  间接方法的寻找类地行星,虽然比直接方法容易一点,但也是非常困难。首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母星和行星是绕着公共质心在转,那么这个质心是跟质量成反比,晃动量跟距离成反比。假如地球跟太阳的质量差三十万倍,就意味着太阳在天空当中,由于地球的存在绕着中心晃动的半径,是地球绕太阳半径的三十万分之一,这样一个距离,如果你把它摆到天狼星那么远,它晃动的角度大小只有百万分之一角秒。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从地球上去看,有一个人在月球上拿一枚硬币,这个硬币是边朝着你的,从硬币的正面转到硬币的反面,对地球的张角就是百万分之一角秒。这么微小的晃动,要能够探测出来,在技术上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其他困难也很多,再特别讲一讲遮挡。如果绕着太阳这种恒星转的,是一个木星那样个头比较大的行星,它把恒星的光挡掉多少呢?挡掉1%。它从前面走过去,太阳光路会暗1%,如果是像地球这么小的行星,那么挡光只挡了万分之一。

  所以寻找地外行星是个非常高技术的活动,可以说需要用到当今人类技术发展最尖端的部分。现在讲一讲“开普勒”计划。2009年,美国宇航局发射了第一个专门用于寻找类地行星的空间望远镜——“开普勒”(Kepler)。为什么“开普勒”能够发现22b这颗星?用的方法就是我刚才讲的第三种间接方法,去测当一个行星经过它的恒星前面的时候,会挡掉多少光。如果要测地球这样大小的东西,挡掉的光是万分之一,怎么样把万分之一光的变换测出来?这就是“开普勒”设计的时候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光源发出来的光是不变化的,我们用噪声来统计这种变化。用光子来说,它平均每秒钟发出一百个光子,但它不是每时每刻都有一百个光子出来,一会儿多一会儿少,这就是噪声。它一会儿会发出来九十个光子,一会儿发出来一百一十个光子,本身就有起伏。十个光子跟一百个光子之比是十分之一。你现在想去测万分之一起伏的东西,而光本身起伏是在十分之一,这样万分之一的变化早就被淹没了,所以第一件事情要解决的就是,测到的光本身的起伏要小于万分之一。那怎么办呢?就要接收大量的光子。那么计算一下,要能接收多达一亿个光子,才能使那种起伏被检测出来后不会淹没在统计噪声里头。这就是“开普勒”设计的第一个困难:怎么样去把星体的十的八次方的光子收过来?

  那么“开普勒”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光源要足够亮。很暗的光源不可能提供这么多光子,所以这个望远镜只观测比十二等星要亮的星,暗星我不观测,亮于十二等星才有可能提供这么多光子。第二个,望远镜的口径要足够大。所以就用口径将近一米的望远镜,用非常灵敏的CCD做探测器,把光学影像转为数字信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尖端技术,才有可能消除噪声,把万分之一的变化检测出来。

  ■人类会在200年内灭亡吗?

  一般来说现在我们要去想寻找有生命的行星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要找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然后你要看到它的质量、温度、密度是不是合适。然后还要去测它有没有大气。有了大气以后还要去测它有没有生命。目前为止有什么办法去判断它有没有生命呢?那就看大气里面的分子了,比如大气里面有没有水分子,有没有像甲烷这种东西。为什么要测甲烷呢?因为如果有生命的话,它有排泄物,排泄物里面就有这个甲烷,那就说明它上面有生命活动,有新陈代谢,有排泄粪便。还有二氧化碳,这些都是生命活动当中会产生出来的东西。完成这么多步骤谈何容易!

  要有氧,要有臭氧,要有甲烷,要有水,就是这些分子在地球里面起生命作用的。可以比较一下大气情况,地球大气跟火星大气、跟金星大气都不一样,所以观测行星的大气的时候,要能够测到这些分子带,才有可能来说明上面有没有生命。

  在茫茫的宇宙当中寻找类似地球这样适合生命繁衍的行星是十分艰难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我们正在不断地接近这个目标,但是即使找到了这样的星球,最近也是离我们几个光年,要迁移地球上的人类几乎不可能,少数去几个人可能,要把地球上几十亿人都搬过去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有幸生活在地球上的世世代代的臣民们,应当共同担负起保护地球的神圣责任,让宇宙中人类这个高贵的物种多延续几代。人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把地球资源转变为今天的文明,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消耗地球的资源,所以人口的增长以及科技发展,像汽车、飞机、冰箱、空调等等,大幅地加速了人类消耗地球资源和排放废品废气,所以人类的毁灭不是天文的原因,不是因为太阳死掉而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预言,地球上人类会在200年内毁灭,这个不是耸人听闻。美国广播网采访霍金,他认为人类要想延续就要迁到别的星球去,我的感觉是不太可能。2009年美国广播公司制作过一部科学片,叫《地球2100》,这个科教片里面假想一个出生在2009年的小女孩到了2100年,目睹了地球上的人类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未来九十年内如何毁灭自己,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推荐访问:第二个 奋斗目标 感想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感想和自己的奋斗目标